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日韩合作“拌饭”怎么做?李克强开多项“菜单”

2015年11月02日 20: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北京11月2日电 (记者 李晓喻)“拌饭中虽然包含不同食材,但可以合作,和谐共生。”在1日举行的第五届中日韩工商峰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以石锅拌饭妙喻三国合作,并列出多项“菜单”。

  贸易:提速中日韩自贸区

  中日韩均为世界前十大贸易国,三国内部贸易过去16年来以年均12%的速度迅猛增长。目前,中国已成韩日最大贸易伙伴,日本、韩国分别为中国第二和第三大贸易国。但考虑到内部贸易只占三国贸易总额的20%左右,这块“蛋糕”仍有继续做大的空间。

  李克强在致辞中提出,三国应相互扩大市场开放,营造自由便利的贸易环境。中方愿与韩日共同努力,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为区域贸易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国在《关于东北亚和平与合作的联合宣言》中已明确表示,将进一步努力加速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最终缔结全面、高水平和互惠的自贸协定。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日韩相互贸易潜力之所以未得到充分发挥,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缺少三国间自贸区。

  近年来,中日韩三国为搭建各自的自贸区网络均不遗余力。目前,中国已与包括东盟、瑞士、新西兰、韩国、澳大利亚等22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14个自贸协定,RCEP、中国与东盟的自贸区升级等谈判也在推进中。韩国也签署了40多个自贸协定。

  但受日本“舍近求远”等因素掣肘,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推进步伐明显偏慢。该谈判自2012年启动至今已历经七轮,仍然无果。

  在白明看来,与三年前相比,三国加强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意愿已得到强化。一旦建成,三国内部贸易潜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将显著提高。

  此外,加速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也有利于减少业已完成谈判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对中国外贸造成的冲击。

  白明指出,TPP之所以会使中国外贸承压,一大原因在于美日这两大经济体均为TPP成员。有鉴于此,如果能通过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将日本纳入中国的自贸区网络,对化解TPP对中国的压力而言将是“很关键的一步棋”。

  投资:落实投资协定减少障碍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需求不振的情况下,稳定投资被视为提振经济增长的关键。中日韩同为对外投资大国,但相互投资仅占三国对外投资总额的5%,潜力仍有待深挖。

  在李克强看来,挖掘三国投资合作潜力的“当务之急”,是落实好2014年5月生效的《中日韩投资协定》。该协定是中日韩之间第一个促进和保护相互投资行为的法律文件和制度安排,旨在营造更稳定和透明的区域投资环境。

  “中日韩三国很多产业是‘门当户对’,产业链联系紧密,提振相互投资更多要靠减少障碍,落实投资协定是题中应有之义”,白明表示,考虑到中国经济结构正在转型升级,日韩还应当创新与中国的投资合作方式,“不能再把中国当做加工低端产品的国家,而要用顶尖技术和中国合作”;中国则应加速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广上海自贸区的经验。

  国际产能合作也被李克强视为促进三国投资合作的重要途径。

  在致辞中,他继续为“中国制造”站台,指出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将韩日的技术和研发优势同中国制造业的丰富经验、富余产能和人力资源优势强强联合,可以创造具有比较优势的有效供给,更好满足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的需求,实现多方共赢。

  目前,中日两国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竞争激烈,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铁项目。

  白明指出,中日韩三国产业间无疑存在竞争,但这种竞争应当是良性的。“强强联合”有利于三国搭建公平合理的互利共赢平台,共同把“蛋糕”做大。

  创新合作:加强对接培育新亮点

  李克强此前曾表示,要推动创业创新与各国创新彼此对接,实现合作共赢。在本届中日韩工商峰会上,李克强重申了这一想法,并逐步将其变为现实。

  他在致辞中指出,中日韩三国创新合作潜力更大、方式更多、效率更高。中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韩国注重发展“创造型经济”,日本实施“科技立国”战略,三国在机器人、生物技术、医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领域合作契合面广。

  围绕如何培育创新合作亮点,李克强表示,三方将推动联合研究、技术合作、资源开放、信息共享和人员交流。中韩还决定在中国中西部建立创新创业园。(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