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法人士在沪纪念世界第一个战时市民保护区

2015年11月07日 16: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上海11月7日电 (记者 许婧)11月9日是“上海南市难民区”(即饶家驹区)纪念日。上海师范大学7日联合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等在沪举办饶家驹事迹介绍和饶家驹纪念章首发仪式,以缅怀“上海拉贝”饶家驹的仁爱精神,纪念世界上第一个战时平民保护区。

  当天首发的饶家驹纪念章正面是饶家驹的半身像,栩栩如生;反面是饶家驹护佑着中国难童;还有饶家驹的法文签名,“中国之友”及《日内瓦第四公约》等信息。

  饶家驹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人道主义者,1913年从法国来到上海。他宅心仁厚,尤其关心平民的疾苦。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他积极救助难民,在租界开办收容所。但还有大量难民集中在南市,于是他设法在中日间斡旋,说服双方同意划出一片供难民居住的区域,这便是南市难民区。

  这块区域东西北三面以民国路(今人民路)为界,南面以方浜路(今方浜中路)为界。南市难民区自1937年11月9日正式开放,到1940年6月30日结束,保护了30万中国难民。

  这一战时保护平民的“上海模式”,被中外学界视为二战历史中最成功的救助难民案例。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苏智良教授介绍说,饶家驹后来推动了南京国际安全区的建立,并在广州、汉口等地设立安全区来保护平民。他虽然是法国人,但饶家驹视中国为第二故乡,为中国的救济事业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即使死后也希望埋葬在中国的土地上。在华的最后岁月里,他还将自己的名字“饶家驹”改为“饶家华”,足见其对中国的感情之深。

  “作为‘难民之父’,由饶家驹首创的安全区模式直接促成了战后《日内瓦第四公约》,战时平民保护成为国际法,对世界文明发展影响深远”,苏智良说,拉贝实际是受饶家驹影响创立南京安全区的。

  对此,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马言斌表示,这证实了饶家驹救助战时难民的广泛国际性,以及历史与现实意义。

  上海曾是二战中保护难民最突出的城市,不仅有南市难民区,还有犹太难民保护区。但如今南市难民区的老建筑已日渐凋零。苏智良等学者呼吁,应该抢救当年难民区的建筑并加以修存,建立纪念碑,供民众了解和瞻仰,以丰富上海的文脉。(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