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打赢脱贫攻坚战“军令状”体现不留死角的决绝

2015年11月25日 11:17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 

  11月23日的政治局会议,对中国7000万贫困人口来说,最温暖也最有盼头的,就是那七个字:打赢脱贫攻坚战。

  从过去的“扶贫”到“脱贫”,从民生工作到“重大政治任务”,从下任务到立“军令状”,相关表述层层递进、字字千钧,体现了一种义无反顾的大智大勇,也体现着彻底解决、不留死角的决绝。

  “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鼓舞人心的,不仅是愿景。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直悬在中国上空,将贫困聚而歼之,该不该?能不能?

  两个问题在政治局会议上得到的肯定答案相当深刻:“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这是对“该不该”的回应;截至2014年底,我国仍有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7017万人,将多举措脱贫5000万 社保兜底2000多万,“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要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这是对“能不能”的具体安排。

  将“军令状”字眼写入正式文件,相当罕见,这意味着一个地区是否能够在限期内彻底完成脱贫任务,将和相关领导干部的“乌纱”息息相关。从中国的政治生态来说,对这样的军令状,没有官员敢于怠慢。

  贫困,是有人类以来,就与各国各民族如影随形、从未彻底被消灭的一种社会现象。但是,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不能容忍群体性、区域性的贫困长期存在。邓小平曾有针对性地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句话撬动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全面扶贫战役,让7亿中国农民走出贫困。

  新中国成立大半个多世纪,仍有泱泱7000万百姓深陷贫困线以下,这让GDP已高居世界亚军的中国无法傲然,也让执政党焦灼难安。事关立国宗旨与人民福祉,事关执政基础与长治久安,兹事体大。曾经跋山涉水亲力亲为扶贫开发的习近平,12年前就出版了《摆脱贫困》一书,他的决策依据有来自泥土的扎实有力,“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事实上,中国诸多现实矛盾,源头都指向“贫困”。远离主流社会的陌生地名,经常触目惊心出现在新闻标题。因为地震、矿难、泥石流,因为校车事故、环保灾难或是一些基层政权的沦陷,因为众多生命的非正常死亡……陌生,意味着那里生态与人文环境的严峻与脆弱,意味着深藏那个偏远角落的贫穷在各个领域作祟,更痛楚的,是那里的生命,会遭遇更多天灾人祸,更容易飘离人间。贫困必然导致生命防御能力的极度脆弱,也意味着百姓对无良官吏、无良商家抵御能力的极度脆弱。

  将7000万贫困人群一同载入发展的快车道,不光是人民共和国的必须,而且,造福他们,更将造福国家,造福你我。

  打赢中国脱贫攻坚战,就意味着打赢中国转型的漂亮一仗。在今后的五年,针对脱贫的攻坚拔寨,正孕育着中国经济新的机遇、新的增长点。一旦7000万贫困人群有了消费能力,一旦中西部农村内需闸门打开,一旦中国农民的消费热情与消费能力被激发,中国经济将拥有一把开启阿里巴巴之门的神奇密钥。

  这并不是说,脱贫之战仅仅是刺激中国经济的权宜之计。习近平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中国,怎能长期漠视贫困人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呢!

  持续5年的脱贫攻坚战,不但将给中国最后的贫困致命一击,更将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大跨越。李泓冰

【编辑:孙静波】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