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天坑”村庄的脱贫路

2015年12月02日 10:4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下庄,一个要一直向下走的村庄,一个坐落在“天坑”里的村庄。几十年来,村民一直用他们的愚公移山精神,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不断改善着“天坑”里的生活。

  从重庆巫山县城驱车2个小时来到渝鄂交界的竹贤乡,从竹贤乡再驱车近一个小时才能到达下庄。下庄与竹贤乡之间,有一条长达7.3公里的盘山公路,它犹如一条细长的腰带,缠绕在悬崖峭壁之间。记者坐在车里,望着窗外深不见底的山涧,一路上紧紧地抓着车门扶手。

  “从1997年到2003年,村民们用了整整6年时间,才将这条山路修好。”路上,竹贤乡党委书记向运亚说,有6位村名死于艰苦危险的修路。

  车子碾着碎石一路下行,当从海拔一千多米到达海拔四五百米时,记者发现仿佛置身于一个天坑,四周是直插云霄的山峰,坑底是一块不大的平坝,一些民房稀稀疏疏地分布在平坝上。向运亚说,这就是下庄。

  一些村民刚收完地里的烤烟,看到记者,很热情地围了上来。一聊才知道,这些村民中不少是当初修路的骨干。“我们当时都在外面打工,村里来信说让我们回去修路,我们都回来了。”42岁的村民张泽山说。

  “困难那么多,牺牲那么大,为什么要修这条路?”面对记者的疑问,村民将记者带到一条古路下。这条古路,沿着几乎垂直的山峰向上蜿蜒,最终消失在茫茫山峰间。“这是我们以前外出的路,那时到趟乡里,一来一回要一整天。”村民杨亨华说。

  下庄村委会主任毛相林说,当时下庄有400多人,将近一半的人从没到过县城,甚至还有50多个人从未出过村,当然也没见过公路、汽车。

  “是少数外出打工的村民和当时的驻村干部,让我们认识到这里和外面的差距,也让我们认识到要想富、先修路。”毛相林说,一开始村民也觉得修路太难了,下不了决心。后来,大家修路的意愿逐渐强烈,就写信召回全村的劳力,“哪怕一年修一公里,也要把路修好。”他们誓言。

  向运亚说,上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很穷,根本没有帮扶资金,只能提供一些开山炸药。“全村400多人全部参与,小孩送饭,大人修路;没有机器,全靠人力,受伤是家常便饭。”

  2003年,这条长7.3公路的山路终于修通了,下庄与竹贤乡的距离,缩短到一个小时车程。有了这条路,村民的生活很快显示出截然不同的气象来。

  “村里的年轻人不再困在村里,基本都出去打工挣钱了。”村民杨自安说,外出打工的人做什么的都有,一般情况下一年能挣两三万元。还有一些人在外面打工学到了手艺,开起了公司,赚的钱更多了。

  除了打工挣钱,村里也有了赚钱的产业。记者在村民的房前屋后看到,苍绿的柑橘树长势喜人。“以前,再好的东西都运不出去。现在一亩烤烟收入三四千元。等到明年柑橘挂果后,赚钱的路子更多了。”杨自安说。

  更令村民们引以为豪的是,他们不但生活改善了,也更有文化了。“几年前村里修起了学校,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从这里走出去。”村民张泽燕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已经有了20多个高中生,还出了几个大学生。(记者韩振)

【编辑:查云帆】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