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精准扶贫 文化之花绽放四川藏区

2016年01月03日 09:0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眼下,川西北高原虽已寒流骤至,而溜溜康定城“欢乐周末”广场文化活动却一片火热,藏家儿女载歌载舞,笑语连连。2015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城已组织“欢乐周末”广场文化活动70多场,参与人数逾20万人次。近几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四川藏区实施精准扶贫,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在四川藏区拨付文化扶贫专项资金6320余万元,文化扶贫项目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统筹推进。

  四川藏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乡村。拉姆是甘孜丹巴县水子中学初一学生,她从小就爱唱歌跳舞,还十分向往学习钢琴,乡村少年宫钢琴课的开设,圆了这个偏远地方女孩的梦想。通过不懈努力,拉姆成为钢琴班最优秀的学生,并代表学校参加了丹巴县2014年中小学生才艺大赛,获得一等奖。

  在四川藏区有50多万未成年人,为了补齐孩子们活动阵地缺乏这块短板,近年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会同教育部、财政部每年支持藏区中小学校新建一批乡村学校少年宫,让广大藏区孩子在放学以后和节假日期间,自愿、免费、就近参加科技、文艺、体育以及民族特色类活动,共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中央项目100个,下拨中央专项资金共2875万元。藏区各项目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活动,结合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打造“一宫一特色”,努力实现“以乐促智”“以技促能”“以读养德”“活动育人”目标。一些地方还把唐卡绘画、藏族歌舞、藏族戏剧、民间技艺等引入乡村学校少年宫,既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内容,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人。藏区乡村学校少年宫受到孩子们的热捧,他们踊跃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在活动中找到了快乐和自信。

  在中央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各地还通过财政投入、文明单位共建、社会力量援建等形式,自建了一大批乡村学校少年宫,现已基本实现藏区300人以上的乡镇中心学校都能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杂谷脑小学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由于山高谷深、层峦叠嶂,这里的孩子又被称作“云朵上的孩子”。理县于2012年在杂谷脑小学建成了全县第一所乡村学校少年宫,设施齐全的活动场所,丰富多彩的兴趣课程,让杂谷脑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从此不再单调。

  在宣传文化系统精准扶贫项目带动下,四川各级政府加大投入,使四川藏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打造城乡文化广场和“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是城乡居民多年来的热切期盼。初冬时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芦花镇文化广场上,人们踩着欢快的节奏,舞着奔放的旋律,尽情享受着广场舞带来的乐趣。而广场上的音响设备、显示屏,都是用宣传文化系统精准扶贫资金购买的。

  目前,甘孜和阿坝两州建有州县文化馆33个、州县图书馆32个、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18个、国有博物馆(纪念馆)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48个、幸福美丽新村文化活动室1413个,农村和寺庙书屋2000多个,基本实现了“县有两馆,乡(镇)有站、村有室,书屋进村入寺”。阿坝州累计完成90108套直播卫星村村通、6600套直播卫星户户通、9600套太阳能便携式直播卫星电视机的安装调试、信息录入、登记工作。马尔康城区、九寨沟、壤塘县完成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阿坝县完成广播电视双覆盖工程。记者 刘裕国

 

【编辑:孙静波】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