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贵州“碧江模式”:破解留守儿童之困

2016年04月20日 08:54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 

  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有6100多万留守儿童,占3亿未成年人的五分之一强。以贵州为例,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有240多万,占到同龄人的近40%,可谓压力巨大。

  近日,记者来到地处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发现这里实现了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全覆盖、有载体、有保障”,不仅从未发生过极端事件,而且留守儿童生存状态积极阳光,创造了在贫困地区破解这一社会难题的“碧江模式”。

  织网络,让关爱全覆盖

  “破解留守儿童问题应跳出孤立思维,把它作为全面工作的一个环节,思路就变得清晰多了。”铜仁市委书记夏庆丰认为,“碧江模式”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编织了一张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保护网”,确保每一个留守儿童都不会从网上掉落。

  据了解,碧江区的村级党员干部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2800余对,对孩子们学习上监督、生活上帮扶、情感上抚慰、安全上监护。学校教师则围绕学业辅导、自护教育等对孩子们开展关爱服务。来自社会各界的1400余名爱心人士也当上了孩子们的“代理家长”和“爱心妈妈”,给留守儿童带去关爱。

  碧江区建立了区领导联乡、部门帮村、党员干部和教师包户“三级联动”机制,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定期摸底排查,建立完善留守儿童管理台账、监护人台账和委托监护人台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确保留守儿童排查不漏一人。

  建平台,让关爱有载体

  4月2日,小长假第一天,铜仁学院的心理学教师宋健来到碧江区川硐镇的“留守儿童之家”。“我每周都来,不仅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还要带着学生实习。”宋老师介绍,铜仁学院和川硐镇结成对子,留守儿童之家也是学生的实习基地。

  从2012年起,碧江区大规模开展了“一室六家”(干群连心室,党员之家、群众之家、妇女之家、空巢老人之家、留守儿童之家、科技服务之家)党建帮扶工作。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依托老党员老干部家庭、厂矿企业等建设“留守儿童之家”,还在90个村(社区)建起了亲情聊天室、成长活动室、心理疏导室,为全区留守儿童搭建心连心、面对面活动阵地。

  抓好学校建设是碧江区关爱留守儿童的另一个亮点,碧江区目前已建成28所山村幼儿园、19所农村寄宿制学校、6所农村学校少年宫。

  真投入,让关爱有保障

  “不仅是碧江区,整个铜仁市每年用于民生的投入占预算的80%以上。”铜仁市委书记夏庆丰显得格外自豪。而铜仁各级政府设立的“留守儿童关爱基金”等专项资金让破解留守儿童难题有了物质保障。

  碧江区采取“政府支持、村组自筹、单位赞助、社会捐赠”等方式,设立专门账户,实行专款专用,为各村建立了不少于1万元的留守儿童关爱基金,全区90个村共计筹集关爱基金150余万元。他们还整合教育、残联、团委、民政、工会、妇联等部门资金300余万元,统一纳入“关爱基金”管理使用,把全区困难留守儿童纳入基金救助范围。

  针对因意外事件造成的家庭贫困,碧江区相继建立了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安排专人专责,对城区流浪乞讨儿童及时进行救助。此外,碧江区还对留守儿童家庭劳动力在外务工情况登记造册管理,对困难留守儿童实行民政低保兜底保障。

  (本报记者 吕慎 柳路)

【编辑:尹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