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防灾减灾日”专家解读地震:什么样?怎么测?新措施?

2016年05月12日 15: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5月12日电 (记者 张素)5月12日是中国第8个“防灾减灾日”,2016年适逢河北邢台地震50周年、唐山大地震40周年。中国地震什么样?怎么测?有何新措施?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中国地震特点:多、大、广、浅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将中国地震特点概括为“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

  据中国地震台网统计,中国大陆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20次、6级以上地震3—4次、7级以上地震0.7次。2000年以来全球共发生20次8级以上地震,仅有3次位于大陆内部,均发生在中国大陆及边缘。

  “我国有30个省份发生过6级地震。”潘怀文说,中国大陆94%以上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40公里,对地表的构建筑物造成强烈破坏。

  谈及公众对于近期全球进入“震动模式”的说法,潘怀文解释说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疏密相间,有“活跃期”与“平静期”两种描述方式。科学家们认为,从全球角度来看,这种类似于20世纪上半叶的全球强震频发格局还将持续。

  潘怀文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一个地区是否发生地震,主要取决于本地区是否具备发生地震的条件,周边环境只起到应力触发或扰动作用。“还是要从内部的观测数据即大陆自身运动规律进行分析。”他说,中国大陆从1月到4月共发生5次5级以上地震,总体看地震活动水平不高。

  地震部门:建成观测台站近1100个

  1930年,李善邦在北京西山鹫峰建立了第一个地震台。“十五”时期,中国真正实现了覆盖全国的地震观测网络。如今已建成地震观测台站近1100个,台站间距集中在50—80公里。

  “目前对于国内地区整体监测能力下限达到3.0级。”潘怀文说,相当于“3级以上地震不会漏”,而在首都圈等重点区域已达到1.5级甚至1级以下。此外,地震速报能在震后1—2分钟内给出自动结果,国家台网中心在10分钟内可以给出正式速报结果。

  地震预测是指对未来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三要素做出判定。中国用于地震预测的前兆异常信息观测项目包括地震活动图像、地壳形变、重力场、磁场、电场等观测量。

  12日,来自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的一支小组正在云南省“下关—普棚”进行流动重力测量。该组组长陈兆辉在接受中新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每年通过测量测区重力值的细微变化,获得该地区重力场的动态变化特征,积累大量一手数据,为地震监测、预测和科研服务,也为有朝一日攻克地震预报这一世界性难题贡献微薄之力。

  潘怀文介绍,中国已逐渐形成长、中、短、临渐进式的地震预测预报思路。目前仅能对少量特殊类型的地震做出有一定实效的短临预报,例如1975年海城7.3级地震、1999年岫岩5.4级地震的成功预测。

  新举措:地震预警工程、区划图、机器人

  地震预警是指在大地震发生以后,根据观测到的地震波初期信息,快速估计地震参数并预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发布警报信息。日本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预警时间为2秒,地震死亡人数将减少25%;如果预警时间为5秒,地震死亡人数将减少80%。

  潘怀文介绍,“十二五”期间中国已建设首都圈地区预警台网、兰州地区预警台网,2015年在京津冀地区、福建沿海地区、广东珠江三角洲和川滇地区开展地震预警示范区建设,形成震后5—10秒发送地震预警信息能力。

  “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具备综合防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潘怀文说,减灾的重点在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他说,新一代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将于2016年6月1日正式付诸实施,该图将作为一般建筑工程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这张图取消了不设防的区域”。

  记者注意到,更多高科技手段也被运用到地震监测、防灾减灾。近期,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上岗”,即由电脑自动判决生成震中位置、震源深度、发生时间、震级大小等信息。“未来还将把灾区人口分布、交通状况、建筑物情况等社会信息注入机器人,形成快速分析,供救援力量参考。”潘怀文说。(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