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卫计委:2020年初步形成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体系

2016年06月18日 03:35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 

  昨天,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金小桃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我国将以保障全体人民健康为出发点,通过“互联网+健康医疗”探索服务新模式、培育发展新业态,到2020年建立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分级开放应用平台,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对于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对民生方面的改善,金小桃表示,在互联网健康咨询、预约就诊、预约挂号、诊间结算、医保联网异地结算、移动支付等方面,给百姓带来更加便捷的应用服务。

  医疗大数据

  涵盖人的全生命周期

  健康医疗大数据是涵盖人的全生命周期,既包括个人健康,又涉及医药服务、疾病防控、健康保障和食品安全、养生保健等多方面数据的汇聚和聚合。

  据了解,6月8日,第136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从三个方面明确了今后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和规范:一是建设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二是拓展公共卫生监测评估、传染病疫情预警等应用,重点推进网上预约分诊、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医保联网异地结算等便民惠民应用,发展远程医疗和智能化健康医疗设备。三是严格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准入,建设实名认证等控制系统,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到2020年

  居民拥有功能完备健康卡

  《指导意见》提出,到2017年底,实现国家和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以及全国药品招标采购业务应用平台互联互通,跨部门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形成。

  到2020年,建立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分级开放应用平台,依托现有资源建成100个区域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拥有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适应国情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模式基本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医院之间

  建大数据远程应用体系

  《指导意见》重点部署了4个方面14项任务。比如,建立药物副作用预测、创新药物研发数据融合共享机制;完善疾病敏感信息预警机制;积极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打造健康医疗教育培训云平台,推进网络医学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便捷医务人员终身教育;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领域的准入标准等。

  此外,《指导意见》还提出,规范医疗物联网和健康医疗应用程序(APP)管理,推进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等应用,优化形成规范、共享、互信的诊疗流程。并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重点在医疗机构之间全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加快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就诊流程优化、医疗保健信息查询服务。

  金小桃介绍,今年起,一批基础好、发展条件具备、隐私安全有保障的地区和机构,先行推进基于大数据应用的“互联网+健康医疗”,成为试点。

  □追问

  1给百姓带来哪些好处?

  就诊等方面省时间少跑腿

  “大数据带来的好处群众体会最深的是挂号和支付,通过下载使用APP,比较好地解决了排长队、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就诊过程等问题。”国家卫计委副主任金小桃表示,大数据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健康医疗大数据能够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医疗卫生服务,让百姓“少跑腿”。从现在已有的实践看,互联网健康咨询、预约就诊、预约挂号、诊间结算、医保联网异地结算、移动支付等方面,都给老百姓带来更加便捷的应用服务。

  第二,随着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和完善,大数据技术与健康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应用,能够更好地推动分级诊疗落地。比如,现在部分医改试点省份开展了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等方面的探索,主要是后台的大数据支撑,所有的常见病例、既往病例,都能记录在案,医生可以通过有效、连续的诊疗记录,运用大数据支撑,给病人以优质、合理的诊疗方案。

  第三,大数据还可以对健康管理,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利用大数据,将各种健康数据、各种生命体征的指标,集合在我们的数据库和健康档案里面,然后再通过可穿戴设备,及时监控血压、心率等方面的生命体征指标,及时进行健康提醒。”

  国家卫计委规划司副司长张锋表示,目前,我国有很多药店可以通过网上的方式来支付,但报销政策是由医保来负责的,在人社局那边有内容有标准。关于跨省就医的结算问题,今年两会已经明确,跨省就医的结算问题我们正在分头做。

  2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个人隐私绝不能公开或泄露

  金小桃强调,个人的健康医疗信息最为敏感,属于隐私保护范围,要依法进行严格管控保护,绝不能公开或泄露,一定会加强应用安全风险评估和防范。

  据他介绍,第一大数据资料对个人数据的运用,有一个比较惯常的做法,就是“脱敏”“去标识化”,对个人隐私产生影响的这些内容一定要去掉,才能就某一种疾病进行大数据的挖掘分析。

  第二对涉及健康医疗数据的整个管理要有一套严格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注重内容安全和技术安全。

  第三进一步探索好大数据的集存、收集,包括挖掘应用相关的模式,能够使居民的个人信息、隐私得到很好的保护,让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平台上更好地应用发展。

  3如何规范医疗APP?

  对医疗APP进行应用评估

  张锋表示,医疗APP在国内目前初步统计有2000多个,可以说涵盖了方方面面。这个过程中有一些APP号称医疗APP,但是也不是很专业。在这方面中央网信办也在就医疗APP的管理加强研究和规范。

  “下一步,我们要做医疗APP相关的应用评估,比如怎样确保患者的安全、是否符合诊疗的规律,同时有利于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等。”张锋表示,目前正在做的配套的措施是可能会推一些APP相应的标语进行规范。

  4对产业发展有何影响?

  移动医疗市场增速达20%以上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金小桃表示,有关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IT市场年增长率保持在14%以上,移动医疗市场增速高达20%以上,已具有丰富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实践,正形成加快发展的工作基础。

  从产业发展上来说,未来健康医疗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将会越来越大。《指导意见》当中涉及的部门有20多个,几乎涵盖了主要的行业产业领域,也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饮食(食品卫生营养),包括环境、养老保险、医养结合等。所以,未来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将促使加快研制推广智能化健康医疗设备,推动医药、金融、物流、养老、保险、教育、健身等产能释放,带来健康产业加快升级。

  金小桃表示,当前的重点首先是把健康医疗在大数据当中的各种应用软件、各种服务平台尽快搭建好,让老百姓提高获得感,为深化医改提供支撑和动力。

  5怎么解决信息孤岛现象?

  建设统一权威信息平台

  张锋表示,信息化建设有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孤岛和烟囱在建设的过程中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很多业务的需要先建先行,但走到一定历史阶段,由于新技术的出现,就需要集成、整合和共享、应用、开放。建设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来进行孤岛和烟囱的整合,真正实现跨部门数据资源的密切配合和统一归口。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依托平台进行服务,依托平台为老百姓办事,依托平台为企业服务,同时,政府也依托平台进行管理决策。目前,已经有16个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建成,进行了具体的应用探索,具备坚实的实践基础。

  孤岛和烟囱,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应用,因为它内容特别广泛,不可能一个系统就包打天下,我们有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计划生育、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监管等重要信息系统,未来可能一些新的业务应用方面考虑业务应用平台建设、统筹区域平台的规划。

  在这方面,健康医疗大数据,未来更多是数据资源池、湖、海洋的趋势,这个资源和海洋,我们希望能够依托平台进行数据的整合,更好地为群众健康、市场主体创新和政府有效监管服务。

  >>解密健康医疗大数据

  ◎概念

  健康医疗大数据是涵盖人的全生命周期,既包括个人健康,又涉及医药服务、疾病防控、健康保障和食品安全、养生保健等多方面数据的汇聚和聚合。

  ◎意义

  利用健康医疗大数据,不仅对改进健康医疗服务模式,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

  ◎发展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从夯实应用基础、全面深化应用、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加强保障体系建设等四个方面,部署了建设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集成医学大数据资源、发展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等14项任务。

  ◎应用

  对于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对民生方面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断增强“自主健康”服务体验,让健康数据“多跑路”,让人民群众“少跑腿”,在互联网健康咨询、预约就诊、预约挂号、诊间结算、医保联网异地结算、移动支付等方面,给百姓带来更加便捷的应用服务。

  二是随着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和完善,大数据技术与健康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应用,能够使优势资源“下得去”,更好地推动分级诊疗落地,加快远程医疗普及,推动精准医疗发展。

  三是通过大数据,推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的一体化健康服务。

  京华时报记者 马金凤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