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11名抗洪勇士“水线”入党:救灾一线是一本鲜活的党章

2016年07月09日 10:24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 
11名抗洪勇士“水线”入党:救灾一线是一本鲜活的党章
7月8日,第1集团军某旅11名战士在救灾一线举行入党仪式。徐 浩摄

  安徽抗洪勇士“水线”入党

  ■本报记者 朱 达 特约记者 王 新

  鲜红的党旗飘扬。7月8日上午,安徽省含山县林头镇一处堤坝上,东部战区陆军某旅举行入党宣誓仪式,11名战士因抗洪救灾表现出色,经组织批准,“水线”入党。

  此刻,机步连下士李根激动不已。他从小在高原地区长大,不识水性。部队出征前,连队准备让他留守营区看护物资,李根与许多战友一样,向组织递交了请战书,主动请求上抗洪一线。抢险救灾中,李根扛着50多公斤重的沙袋,不知疲倦来回穿梭在堤坝上,肩膀被沙袋磨破鲜血直流,但他从不叫苦叫累;泡在齐腰深的洪水中打桩架桥,他双腿被浸泡得发白浮肿仍奋战不息……近一周时间,李根扛运沙袋1000余个、解救被困群众20余人。

  与李根一起“水线”入党的机步连炊事员陈建斌,深有感触地说:“来到抗洪前线,我看到、学到的是一本鲜活的党章,是身边共产党员的模范行动——洪水袭来时,他们把救生衣让给群众;最险、最重、最难、最苦的任务,都是他们先上。”

  11名“水线”入党战士的事迹,深深感染着防汛救灾官兵:“95后”战士张耀,连续奋战4个昼夜,先后转战5个受灾点,累计救助群众近百人;下士邹农的家乡遭受洪灾,接到救灾任务后他果断放弃休假,返回部队参加救灾,堤坝合龙,他带头跳入洪水堆置沙袋……

  据旅政委杨华介绍,此次救灾,全旅各救灾点位党员骨干覆盖率达到100%,救灾中旅里还组织党员写决心书、立军令状,同时组建多支党员突击队……广大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成为救灾官兵执行任务的“无声命令”。

  (本报安徽含山7月8日电)

  

  贵州预征青年抢险救灾

  ■本报记者 马 飞 通讯员 凡绍茜 崔 勇

  7月8日中午,清理完街道上的淤泥后,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人武部官兵午餐时,送饭的爱心人士田儒屏注意到,一名青年略显稚嫩的脸上还有淤泥,便上前对他说:“把脸洗干净再吃!”结果他浑不在意:“没事,得赶紧吃完继续救灾,一会儿还会弄一脸泥!”

  田儒屏被这朴实的语言打动,不由得向青年竖起大拇指。这位青年名叫唐帅,今年刚满18周岁,已被人武部确定为预征对象。

  几天来,受强降雨影响,贵州省铜仁市多地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5个区县、14万余人受灾。当地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携手迎战自然灾害。聆听着’98抗洪子弟兵救援家乡的故事长大、刚报名参军的唐帅决定,把抗洪抢险当成自己参军入伍前的考验,他找到碧江区人武部请求随队参加救灾。

  7月5日,一家冷冻厂制冷系统被洪水浸泡损坏,存放的14吨猪肉开始腐败变质。接到转运猪肉的任务,人武部政委卫心博带领官兵赶到现场。一股难闻的腐肉味冲入鼻中,让人作呕,唐帅戴上口罩冲进冷库。由于冷库照明灯损坏,猪肉又被淤泥覆盖,唐帅和救援官兵一块一块地将猪肉挖出来,装车运走。

  昨天,在清理主城区沿江步道淤泥及河中白色垃圾时,唐帅主动请缨:“我会游泳,我和你们去!”有的白色垃圾,坐在皮划艇上捞不到,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唐帅数次跳入水中捡拾。

  铜仁军分区政委费光明介绍,这次抢险救灾,铜仁市还有435名预征青年像唐帅一样冲锋在前,用稚嫩的肩膀担负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

  (本报贵阳7月8日电)

  [page title= subtitle=]

  江西补偿款送到老乡家

  ■本报记者 吴 敏 特约记者 周勇敢 通讯员 王包茂

  今天,武警江西省总队九江市支队副政委王健,带着一架新买的三脚梯和补偿款走进江洲镇良种场李根茂大爷家。

  事情要从7日说起。武警九江市支队接到命令,紧急调度到九江县江洲镇,要抢在台风来临前,对2.9公里堤坝进行加固。采土点与筑堤处有数百米距离,战士们扛起百十斤重的沙袋,要绕过一片庄稼地,才能运送到筑堤处。

  骄阳下,官兵挥汗如雨。不远处,李大爷心疼又焦急。他找到现场指挥员王健:“同志,为什么不让战士走直线?”“大爷,庄稼地里种满了棉花、大豆,我们不能只图自己省事,不顾老乡灾后生活啊!”王健向李大爷解释道。

  “1998年发大水,是子弟兵把咱老百姓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今天抗洪,我尽管老了,不能跟你们一起扛沙袋,但也要尽我一份力量,绝不能让子弟兵白白多流汗!”李大爷说着便抄起铁锹,径直走进自家棉花地,铲掉齐膝高的棉花苗,开出一条“绿色便道”。战士们穿过便道运沙袋,筑堤速度大大加快。

  不一会儿,李大爷又发现打桩的官兵没有梯子,打起桩来耗费体力,赶忙从家里搬来三脚梯,送到堤坝上。有老乡大力支持,支队官兵经过一天一夜紧张战斗,今天上午筑成一条长90余米、宽3米、高2米的子堤。遗憾的是,作业强度大,李大爷的梯子被撞坏,无法修复。

  任务完成,部队即将转移。王健安排后勤人员买来新梯子,并照价赔偿损坏的庄稼地。李大爷说啥也不肯收下。

  王健拉着李大爷的手:“大爷,这既是我们的心意,更是我们的纪律!”李大爷连连赞叹:“你们真不愧是人民子弟兵!”

  (本报江西九江7月8日电)

【编辑:陈鑫】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