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上海地铁之父逝世 解决“豆腐里打洞”世界难题

2016年08月03日 17:4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新华网上海8月3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陆文军 叶健)7月31日,被誉为“中国隧道之父”“上海地铁之父”的刘建航院士仙逝,享年87岁。得益于他的智慧与付出,上海这座滨海城市也能修筑地铁,甚至将成为全球地铁运营里程最长的城市。

  七十多年前,当时还叫刘建的他在报考高中时,因为立志开辟交通航道,所以改名“刘建航”,以此显示毕生的志向。高中毕业后,刘建航如愿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由此开启了他一生与交通的缘分。

  江河土地,都是他实现自己当初梦想的地方。在此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刘建航带领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了中国第一条越江隧道、上海第一条轨道交通,如今黄浦江底20余条隧道和上海数百公里轨道交通工程,背后都有刘建航院士的智慧和付出。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焰深情地回忆道,刘老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即带领上海隧道公司技术人员白手起家,开展盾构法隧道建设。从上海地铁首个试验段塘桥基地摒弃当时国际隧道建设通用的双层衬砌改用单层衬砌,到金山合流污水工程创造性使用沉管技术,开创中国沉管隧道先河。直至今日,全球14米以上已建成的29项超大直径隧道中,有20项由中国隧道人完成,上海数百公里轨道交通路网,更是成为世界城市地铁建设的范本。

  如今硕果累累,但回首来时路,可谓筚路蓝缕。软土地层一般称为“盾构”,在上世纪60年代,盾构施工对于工业基础还很薄弱的中国来说,是一项极高难度的技术。再加上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临近大海,软土地质条件更为复杂,这些不利因素都让当时的外国专家望而却步:“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建造地铁,难度无异于在宇宙中找到支点撬动地球”。

  没有地铁的城市,其辐射张力也大受影响,不可能发展成为大城市。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刘建航当时就告诉身边人,“比起外国专家,我们更了解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真实情况和特点。”

  没有出国考察的机会,也极少能找到系统的技术参考资料,为了解决技术难题,刘建航只能靠摸索。在这段刻苦攻关的岁月里,刘建航带着团队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夜以继日地进行技术攻坚和反复实践验证。1963年,他们在总长1332米的上海市区地铁试验隧道和黄浦江越江隧道建设中,开拓出一条技术新路,开创了世界先例,完成了被认为是“在豆腐里打洞”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地铁2号线开工之初,有7座车站遇到地面建筑的沉降问题。为了解决难题,刘建航深入工地测试研究,推出了一套新的施工方法,使车站深基坑工程顺利进行,而且使得2号线提前通车。

  张焰告诉记者,在上海地铁2号线建设过程中,刘建航又提出了盾构施工中要把土体损失率控制在1‰到3‰的概念。这一理论沿用至今,并成为当前国际通行的标准。

  半个多世纪以来,刘建航院士一直坚守在上海市政工程的科研、设计、施工、工程抢险第一线,为上海的地铁、隧道和地下工程事业发展护航,他的名字也因此永远镌刻在了上海地铁建设的功臣榜上。

  记者了解到,刘建航院士每破解一个难题、克服一道险关,都必定会写下详尽的档案,装入牛皮纸袋中。在他家里,一摞摞牛皮纸袋已经叠得很高,袋中都是他为我国地铁工程建设积累的宝贵财富。

  2008年,刘建航院士捐赠自己多年来的积蓄,设立“刘建航院士奖励基金”,专门用以开展每两年一次的对优秀中青年技术人员的奖励和学术交流活动。

  刘建航院士还亲自提笔,为青年技术人员寄语:“求真务实、坚毅攻坚、锐意创新,勇做开拓轨道交通和隧道事业的先锋”。这是刘院士对后生的寄语,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编辑:高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