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习近平推进中欧关系走进新时代

2017年04月03日 10:46 来源:学习中国 参与互动 

  中欧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对推动中欧各国及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致力于深化中欧关系,中欧关系发展迅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4月4日至6日,习近平主席将对芬兰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他作为国家元首首次访问北欧,必将为新时代的中欧关系再添新风景、再增新动力。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图为:2014年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
图为:2014年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

  一、新定位前程似锦

  中欧是当今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欧关系不仅事关中国和欧盟各自发展,还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欧关系先后经历了“建设性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以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三个阶段。2014年习近平主席作为国家元首首访欧洲,提出“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新形势下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指明方向,赋予新的战略内涵。

  新定位与时俱进。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时代所需、人心所向。当前,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欧盟要恢复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正在内部进行艰难的治理转型、产业转型和社会转型,促进经济“灵巧增长、可持续增长、包容性增长”,努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使中欧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和必需。

  新定位开启新航程。“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这一定位着眼长远,超越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差异,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视对方发展为双方合作的重大机遇,有利于增强战略沟通和政治互信,挖掘发展战略对接的巨大潜力,丰富合作内涵,提升合作水平,推动中欧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引领世界发展改革潮流。这一定位丰富了中欧关系的内涵,为双方合作开启了航程,互信将迈上新台阶。

图为:2014年3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举行会谈。
图为:2014年3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举行会谈。

  二、新合作硕果累累

  经贸领域里的合作一直是中欧关系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石。习近平强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欧是利益高度交融的命运共同体。推进中欧关系,合作共赢是关键。双方要牢牢把握中国发展和欧洲经济复苏两大进程带来的合作机遇,围绕落实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把以贸易为主要驱动力的合作,打造为更全面、更强劲、更高端的多引擎合作。”

  经贸增长稳定。欧盟经济发达,资金雄厚。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市场广大。欧盟连续11年位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12年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每年贸易额接近5000亿欧元,二者经济总量之和占全球经济总量1/3。数据显示,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欧双方贸易额在10年间翻了两番,2013年达到5591亿美元。2014年中欧贸易额已达6151亿美元,占中国同期进出口总额的14.3%。中国企业对欧洲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也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以98.48亿美元的成绩创下历史新高,欧洲已成为最吸引中国投资的目的地之一。中欧互补互惠的经贸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中提出加快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积极探讨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至2020年实现双边贸易额一万亿美元的目标。习近平指出:“要继续发挥好贸易和投资在中欧合作中的主引擎作用。双方应该把互通有无的简单买卖型贸易合作,提升为各领域联动的复合型经贸合作,利用互补优势,力争早日实现双方年贸易额1万亿美元的目标。”

  合作领域拓宽。自2003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欧各领域合作涵盖上百个领域。目前,中国和欧盟正围绕《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大力推动经贸合作之外,还加快投资协定谈判,培育新的合作增长点。从领域上看,中欧双方合作不再局限于初级加工品与简单的货物贸易,而是更多地涉及能源、金融、核电、船舶、环保、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且合作程度日益加深。习近平指出:“双方要就宏观经济、社会治理、公共政策、农业农村、就业民生、环境保护等重要领域改革加强交流、分享经验、深化合作。”

图为:2014年3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杜塞尔多夫出席中德工商界举行的招待会并发表题为《把握中国机遇,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
图为:2014年3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杜塞尔多夫出席中德工商界举行的招待会并发表题为《把握中国机遇,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

  三、新话题共识日增

  中欧关系具有文明属性和历史纵深。不同历史时期,中欧之间共同关注的话题也在不断与时俱进。

  对话凝聚共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欧洲国家不断加快一体化建设步伐,在国际贸易等领域拥有广泛影响。欧元作为重要的国际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而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不断发展,也赋予欧委会更大的外交权能,使其在国际政治和安全事务中的影响稳步提升。中国在过去30多年中通过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发展合作、环境保护、全球治理等重要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作为世界舞台的两大力量,中欧就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对话、沟通与协作,并达成共识,对于双方各自发展,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欧通过平等对话、协商,在相互借鉴与合作的基础上,为全球的核安全、能源安全、网络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为人类的可持续和均衡发展,为合理的金融货币体系,为公平的交易规则,以及为民主的国际决策方式,都运用各自优势做出自己的贡献。

  交流增进互信。“国之交,在于民相亲”。2013年《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发布,中欧双方迈出了增进相互了解、促进社会各领域交流的重要一步。随后,中欧文化高峰论坛、中国文化中心、青年互访项目、教育合作框架等一系列机制进一步加强了中欧之间的文化交流。近年来,中欧双方先后举办了中法文化年、意大利年、西班牙年、希腊文化年、中欧文化年等一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中欧交流在众多领域有了更成熟的机制和平台。中欧在艺术、文学、教育、科技、青年交流等领域展开交流和合作,促进人民互相了解、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许多中国大学与欧盟展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习近平指出:“扩大中欧人文交往,对增进互相了解、促进社会繁荣、不断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至关重要。教育、科技、文化、媒体、青年和今年新增的妇女领域交流,正在成为中欧交流合作的亮点。希望双方通过深化人文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为中欧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广泛社会基础。”

图为:2016年3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德国总统高克举行会谈。
图为:2016年3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德国总统高克举行会谈。

  四、新机遇携手发展

  中国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欧洲发展繁荣的良机,而经济发达、文明悠久的欧洲也是中国改革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习近平指出:“中国和欧盟要做增长伙伴,相互提供发展机遇。要尽快谈成谈好投资协定,启动自由贸易协定可行性研究,共同提高中欧贸易质量和水平。希望欧方扩大对华高技术贸易。要把中欧合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洲际合作倡议结合起来,以构建亚欧大市场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坚持市场开放,携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同致力于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互为机会共享红利。中国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中国正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而欧盟正在加紧自我改革,实施“欧洲2020战略”。中欧两大发展进程存在诸多契合之处,为中欧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正如习近平所说:“中欧关系正处于历史发展最好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双方在发展中借鉴彼此经验、共享彼此红利,充分发挥已有的多个对话机制作用,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推进投资协定谈判,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动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习近平指出:“中国和欧盟都在经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改革进程,都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尊重双方的改革道路,借鉴双方的改革经验,以自身改革带动世界发展进步。”

  战略对接携手共进。战略对接可以有效地把中欧双方的利益、长短板有效地连接在一起,有助于促进中欧四大伙伴关系落地生根,开启合作新机遇。2016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同德国总统高克举行会谈时表示:“我们愿同欧方积极推进‘一带一路 ’倡议同欧洲发展战略、中国国际产能合作同欧洲投资计划、中国-中东欧合作同中欧整体合作三大对接。”这些战略对接不仅使双方区域实现互联互通,并且为双方的经贸关系带来新动力,有助于构建亚欧大市场,推动亚欧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正在落地生根;双边关系全球性、战略性不断增强。中欧关系对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积极建设性作用必将得到更大发挥。(本文来源:学习中国)

【编辑:叶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