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让世界了解中华文明

2017年04月26日 09:30 来源:半月谈网 参与互动 

  长久以来,“中华文明五千年”已深入人心。但是,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形成的?是不是确有五千年的历史?这些重大问题事实上一直缺乏系统研究。为探清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历史印迹,2004年,国家启动了各学科协同攻关的大规模人文研究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下称探源工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时任所长王巍研究员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时任院长赵辉教授担任首席专家。

  这一重大研究项目在十余年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有何重大传播价值?中华文明起源的迷雾可否因此廓清?在探源工程项目结项之际,半月谈记者专访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

  探源工程证实中华文明五千年

  半月谈记者:探源工程究竟要解决什么根本问题?

  王巍:2001年底,我们提出开展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建议。2004年探源工程正式启动,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要解决的共同问题就是:中华文明作为世界重要的古老文明之一,是怎样起源形成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为什么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半月谈记者:如此复杂、艰巨的研究项目,调动了哪些学科的专家协同攻关?

  王巍:探源工程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参与学科最多的人文研究项目,考古学、历史文献学、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人类学以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农学、环境科学、天文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400余位学者通力合作,制定并实施研究计划。

  半月谈记者:探源工程发掘了哪些重要考古遗址?

  王巍已发现可为证实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内涵提供重要证据的关键性遗址近20处,至少可以举出以下三处。

  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发现了距今约5200年的一座巨型古城。古城长1800米,宽1500米,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城外有长达35000米的大型水利工程,兼具防洪排灌功能。在围绕太湖东南岸的长江下游地区,还发现多处良渚文化的高等级墓地,出土了与祭祀有关的玉琮、玉璧以及象征军事权力的玉钺。这表明良渚社会有共同的经济模式、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社会分层方式和统一的资源调配模式,围绕良渚这一社会中心,已形成了最初的国家。由此证明距今5200年到4500年期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进入早期文明阶段。

  山西中部的襄汾陶寺遗址,距今约4200年,也发现了面积与良渚古城接近的巨型城址,达280万平方米,功能分区明显。在城的东北部还发现了宫城和用来观测天象、决定农时节气的观象台遗迹,与精美随葬品百件以上的大型贵族墓葬位于同一区域。可见当时权贵阶层掌握发布天象的权力。根据陶寺遗址的年代、位置和规模,相当一部分古史和考古学者倾向于认为它极有可能是文献记载的尧的都城——平阳。

  陕北地区的神木石峁遗址,距今约4100年,发现了修筑于山上的超过400万平方米的三重石构城址(分内城、外城、宫城)和形态接近金字塔式的大型人工建筑,表明当时陕北地区也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

  半月谈记者:基于这些田野考古发现,你们对“如何界定文明”这一考古学重大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王巍:世界考古学界界定文明一般强调三条标准,即冶金术、文字和城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日益发现,这套标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结合探源工程获得的中国经验,现在我们认为,以下要素是文明社会的关键特征:农业与手工业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社会分工,部分手工业生产专业化;重要经济资源及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为权贵所控制;社会阶层分化显著,出现了掌握军事与祭祀权力的权贵阶层及其最高统治者——王;形成了维护社会等级制度规范的礼制;暴力与战争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人口显著增加并集中,出现都邑及大规模公共设施等,形成了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早期国家。

  这一套新的标准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起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而是历史的事实。

  传播工程提升文化自信

  半月谈记者:您自履职全国人大代表以来,一直呼吁启动中华文明传播工程。您对这一工程的基本构想是怎样的?

  王巍:目前,探源工程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的传播范围还仅仅限于部分直接参与工程的研究者,学术界都不十分了解,社会民众更是几乎一无所知。

  因此,我建议尽快开展以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传播工程。采取丛书、教材、影视、展览、公共讲座等各种形式立体化传播,动画片、电视纪录片等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形式,更是传播工作应大力投入的重点。

  我认为,尤其有必要将探源工程成果写入大中小学教材,让青少年从小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可以考虑先行编写一部以中华文明为主题的辅助读本,力求严谨而又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

  半月谈记者:您在今年两会上大力呼吁将关系到中华早期文明的关键性遗址“捆绑申遗”,申遗重要性何在?

  王巍:时下,各国都通过将本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古代遗址申报为世界遗产,扩大本国的国际影响力。

  我认为,我国可以将与中华文明起源密切相关的遗址联合捆绑申报为“中华早期文明形成关键遗址”。以国家大局为重,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捆绑申报一定会成功,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将会通过这些遗址成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彰显软实力

  半月谈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您有怎样的理解?

  王巍:要以开放心态正视中国文明起源历程中外来因素发挥的作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一条真理。

  我主持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工作期间,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考古走出去,在比较框架中提炼出中华文明的特点,向世界讲好文明起源的中国故事。

  在文明交流的大格局中,我们的考古学要积极融入世界,争取进入国际考古学话语的核心,使中国从考古资源的大国变为考古研究大国和强国,让中国的考古学水平与我们国家的大国地位相匹配。

  半月谈记者:近年来,在我们与世界同行的多层次交流中,国际考古学界如何评价探源工程得出的文明论断?

  王巍:在2013年首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上,良渚和石峁入选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入选世界重大考古研究成果。当诸多国际顶级考古学家实地参观良渚遗址时,我曾询问他们,这样的遗址是否可以称为文明?他们的回答众口一词:“当然是文明!如果这都不是文明,那什么是文明?”这给我和我的同事以极大的信心。我们愈发坚定,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必能为世界所广泛认同,在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魅力,永葆活力!(半月谈记者 范钟秀)

【编辑:姜贞宇】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