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仇保兴:中国绿色发展主要障碍来自工业文明思维

2017年08月03日 12: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仇保兴:中国绿色发展主要障碍来自工业文明思维
    资料图: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仇保兴 倪追风 摄

  中新网杭州8月3日电(严格)日前,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在接受中新网访问时表示,过去中国工业文明进程中最成功的东西,目前也成为了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最大的障碍。因此绿色城市发展亟需摆脱四大障碍,形成五个模块、四大系统的协同耦合。

  四大障碍

  “中国绿色发展最大的阻力是过去几十年我国工业文明太成功了,导致部分决策者认为,过去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所实施的思路是唯一正确的。”仇保兴认为,例如城市的功能分区要越清晣越好,基础设施越大型越好,废弃物处理越集中越好,规划越自上而下越好,公共品越是政府包办越好等等。这些工业文明进程中最成功的东西,也成为了绿色发展最大的障碍。

  这位前住建部副部长表示,中国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工业文明带来福特式大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塑造了四大障碍:用大江大河的治理模式,来治理城市水系和给排水系统;用人工大规模造林的模式,来代替城市园林科学与艺术;用高速公路的交通模式,来规划建设城市交通系统;用大工业流水线的办法,来处理城市的各类废弃物。

  在仇保兴看来,这四大传统思路,属于工业文明最成功的东西,某种程度也是反绿色、反生态的,正在无声无息地阻碍着、或扭曲了生态城市的规划思维。因此丢掉过去最成功的东西,才能实践城市绿色转型。

  五大模块

  仇保兴曾任杭州市市长,他从多年实践认为绿色生态城市必须聚焦生态城市的五大“模块”:绿色交通、绿色社区、绿色能源、绿色给排水、废弃物的绿色循环利用。

  仇告诉中新网,废弃物的绿色循环利用,是国际生态城市的共识。处理城市的废弃物不要只想到工程上集中式废弃物处理中心,废弃物绿色处理应该是就近就地回收利用,这体现了就地就近分散的循环原则,如果这样贯彻实施的话,有许许多多的城市灾害就可避免发生了。例如深圳光明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两件重大恶性事故,如果做到危险品仑库和堆土小型分类分散,就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

  “国外著名的城市学家早就说过;真正现代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实就是那些大型、中心式的城市基础设施,越大型、越集中、能量越高就越危险,一旦出问题就会因连锁效应造成极大的灾难。”仇保兴说,现代城市一定要将绿色、生态、弹性这三个概念联系到一起。

  在仇看来,许多城市病其实是这五大模块传统设计引发的。如果能把涉及这五大模块的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软件都熟练掌握应用,再加上模块相互之间的协同配合,生态城市就可实现。

  四大系统

  仇保兴认为,城市中各类小型分布式、去中心化、多样化的模块要通过多种协调方式协同耦合,克服相互冲突和矛盾,产生系统化整体生态效益。生态城市整体协调方面有复杂适应系统,从经济效益方面有碳足迹分析和碳市场系统,从防灾减灾的角度有弹性城市系统,从信息协调处理方面有智慧城市系统。

  作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博导,仇保兴近年来致力于城市系统论研究。他认为应该用复杂适应系统(CAS)对生态城市进行分析研究。

  “过去系统论勿视了城市最基础、最具能动性的主体——人的适应性和协同,只讲究物的被动协同。”仇保兴说一个城市的产业、空间结构、建筑和基础设施等都是绿色生态的,但是市民的行为是浪费的,城市也不可能实现绿色生态发展。而复杂适应系统(CAS)把人作为主体放进系统研究范畴,确认了人是构成城市最重要的主体,生态城市研究也必须“以人为本”。

  对于国际上非常流行“弹性城市”的概念,仇保兴认为只有将城市基础设施小型化、分布式、去中心化和多样化才能实现弹性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城市第一位的是安全”,城市越现代化、结构越紧凑、经济越繁荣,城市自身在灾害面前就越脆弱、越经不起外界的各种干扰……

  仇保兴建议必须从主体适应性角度增强城市防御各种“黑天鹅”事件的能力。

  “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确实符合天时、地利、人和。”仇保兴认为,从时代要求来看,目前绿色发展的理论准备、实践准备、案例准备、观念准备、包括国际合作视野准备都是不足的,所以要恶补、紧补。(完)

【编辑:史建磊】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