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砥砺奋进纪实

2017年09月26日 22:03 来源:新华社 参与互动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题:强国雄心 逐梦天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砥砺奋进纪实

  李国利、邓孟、肖建军

  9月22日18时左右,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受控离轨进入大气层烧毁。至此,始于25年前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任务全部完成,中国人阔步迈进空间站时代。

资料图:欧洲航天员接受训练。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朱九通 摄
资料图:航天员接受训练。 中新社发 朱九通 摄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载人航天相继取得神舟十号成功飞天、天宫二号稳定运行、航天员中期驻留、“太空加油”顺利实施的巨大成就,走过了不平凡的辉煌五年。

  (一)

  2013年6月11日,西北大漠夏风轻拂。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整装待发。

  7时38分,神舟十号一飞冲天。15天后,飞船安全返回。为这15天,张晓光整整备战了15年。这位我国首批航天员出舱后第一句话是:“我们是追梦的人,也是圆梦的人。”

  心中有梦,航天人时刻准备出征。

  2016年,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拉开大幕。

  此时,载人航天工程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任务周期,航天人将面对“四新叠加”的重大挑战:考核新研火箭、发射新型飞船、启用新建发射场、适应新的体制……

  从总指挥部到一线班组,从生产车间到发射阵地,从各大系统到配套单位,从参研参试人员到应急搜救部队,大家心怀一个信念:成功压倒一切、团结重于一切、质量关乎一切!

  6月25日20时,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腾空而起,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也向世界揭开神秘面纱。

  接续筑梦,航天人不惧任何挑战。勇于追梦,航天人彰显自信。

  中秋之夜,天宫二号成功发射。一个月后,神舟十一号精准入轨。

  10月19日,神舟天宫交会对接。

  2017年4月20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起飞,两天后叩问天宫二号,一周后成功实施首次“太空加油”,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的国家。

  然而,航天人来不及庆功,背上行装再踏新征程。那是因为,2020年前后建成中国空间站的宏伟目标已迫在眉睫。

  (二)

  2013年6月20日10时,一堂特殊的科普课让全国6000多万中小学生大开眼界。

  水膜实验、单摆运动、陀螺运动……“太空教师”王亚平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宫二号里,生动讲解和亲手展示太空的奥秘。

  北京市黄城根小学学生雷安楫在观后感中这样写道:“这堂课真是生动有趣,让我看到这么多在地球上看不到的实验。”

  航天人搭台,科学家唱戏,老百姓受益。

  天宫二号搭载的空间冷原子钟约3000万年才会产生1秒误差,投入实用后将进一步提高卫星导航精度;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等成果转化应用后,将大幅提高天气预报和大气海洋环境观测水平。

  神舟十一号搭载的医学试验样本、特色农作物种子、微生物菌种等,都具有很强的科研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

  天舟一号上安排的微重力对细胞增殖和分化影响研究等科学实验项目,成果可以应用于干细胞组织工程、再生医学、人类生殖以及骨质流失的预防和干预等方面。

  载人航天的“红利”,远不仅限于搭载项目本身。载人航天工程是国家科技成果的“集大成者”。据统计,工程全线取得近千项国家级发明专利,2000余项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

  5年来,围绕中国载人航天开展的国际合作陆续展开——

  建立中俄载人航天合作联委会机制,开展大量合作项目。

  与联合国外空司共同举办载人航天技术国际研讨会并签订框架协议。

  与欧空局、意大利签订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合作框架协议。

  与欧空局成员国家共同研制世界首台高灵敏度伽玛暴偏振探测仪,由天宫二号搭载进入太空。

  ……

  “中国愿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平开发和利用太空,让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中国鲜明传递了和平利用太空的一贯立场和愿与全世界分享中国发展成果的鲜明态度。

  (三)

  “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我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烈士陵园里长眠着740多位航天英烈,平均年龄仅27岁。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成为激励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密码。

  这精神密码,就在举国一盘棋的强大合力里——

  载人航天,“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据统计,直接参与研制的研究所、基地一级单位有110多个,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

  “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像的。”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深有感触。

  这精神密码,就在求实创新的不懈追求里——

  载人航天,成败系于毫发,质量重于泰山。因为“载人”,必须“严而更严、慎而更慎、细而更细、实而更实”,确保每次发射试验都做到设施设备零故障、技术操作零差错、组织指挥零失误。

  “航天员不能当‘差不多先生’。能想到的,肯定要掌握;想不到的,火箭一刻不点火,我们的查漏补缺一刻也不会停止。”三次飞天的英雄航天员景海鹏说。

  这精神密码,就在爱国奉献的动人乐章里——

  在航天战线,每一个岗位都有英雄,每一位英雄都有故事,每一则故事都让人感动。

  在参与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建设时,周湘虎因长期疲劳和强光刺激,左眼失明、右眼视力只有0.04。手术后他重返工地,和战友们一起搭建起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两型运载火箭的发射塔,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航天人的担当。

  在远望船队,远望人的孩子常常“扎堆”出生。因为,他们一年有一半以上在大洋上,出海间隙就成了孕育后代的难得“窗口”。

  在火箭系统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过程中,主任设计师刘站国三次住进ICU病房,两次收到病危通知书,病情有了好转又继续投身研制一线。

  这精神密码,就在朝气蓬勃的人才方阵里——

  如今,在发射场、实验室,在生产车间、指挥大厅,“80后”“90”后已成中坚力量,45岁以下担任各系统主任设计师以上的技术骨干已经超过80%。

  伟大事业,在汇聚力量中不断壮大,在薪火相传中跨越发展。一个自信的世界航天强国,必将屹立于世界东方。

【编辑:官志雄】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