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如何引领亚洲世纪 以更高姿态包容和团结东亚国家

2017年11月09日 11:11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 

    资料图:浙江设立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章勇涛 摄  

  中国如何引领亚洲世纪

  文/王正绪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上海千人特聘教授、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

  一年一度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和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东亚之行,将世界的目光拉向亚太地区和全球的未来。此次亚洲之行,特朗普还特意延长行程,出席11月14日在菲律宾举行的东亚峰会。

  新世纪以来,中国崛起已成为引人注目的事实。随着中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并于建国一百周年全面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在有力地宣示着“亚洲世纪”的到来。

  20世纪后半叶,“亚洲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的高经济增长率和快速工业化曾经令世界瞩目。但是,只有在中国全面崛起之后,所谓的“亚洲世纪”才真正成为可能。预计到2025年,亚洲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将占世界GDP总量的近50% 。届时,亚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将拥有空前的世界影响力。而中国理应主动肩负起开创“亚洲新纪元”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早在150多年前就已说过,中国的现代化是“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当前,我们似乎强调讲中国故事、坚持中国道路、提供中国方案。对于“亚洲”概念,我们还没有积极地把握、塑造和使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和中国在文化、身份上的认同,在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普通民众对中国的接受程度依然不高。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5%的韩国居民、75%的马来西亚居民、70%的新加坡居民认为中国对本地区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但这一数据在菲律宾为40%,在缅甸为28%,而在越南,这一数据则只有20%。足见中国的国家形象建设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缺位。对外讲好“中国理念、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工作任重道远。

  也由于历史的原因,东亚地区在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家间外交关系的紧张状态远远多于和睦相处的时间。再加上美国等第三方势力的介入,使得东亚三国之间长期处于张力状态。

  要引领亚洲世纪,消解亚洲国家对中国的疑虑,我们要以更高的姿态包容和团结东亚国家,塑造亚洲的共同身份和认同。东亚是当今全球最大的经济区域,居住着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这里拥有最密集的市场规模,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能、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要把积极推动东亚地区一体化、构建东亚地区的集体“亚洲”身份放在中国崛起和全球力量重组的大局中来考虑。

  也就是说,在“亚洲”认同逐渐强大起来以后,由于冷战造成的政治隔阂就可以得到弥补。这种政治上的隔阂消减之后,东亚地区在安全、防卫等领域的问题,就有可能实现新的制度安排。这既是维护东亚地缘安全的有效策略,也是讲好“亚洲故事”、塑造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一环。

  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国需要释放一种信号,那就是,由中国崛起而联动形成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绝不等同于以往任何一个大国崛起所构建的国际秩序。“中国故事”的讲述绝不遵从西方从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宣传-反宣传”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中国也无意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制度成果包装成所谓“普世价值”和普遍真理来强加给其他国家、其他文明。中国的崛起、“中国故事”的讲述是为世界多提供一种声音;与此同时,中国也会主动倾听来自其他国家、其他文明的声音,并为它们提供舞台。

  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必将以更为深刻的方式相互依存和联动。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力量的上升对亚洲各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而言绝不是一个零和事件,它意味着更多的商业机会、更广泛的文化交流、更深层的相互学习,以及亚洲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范围内更大的话语权。

  中国崛起遵循的是“和平主义”“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的原则。“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正是中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的大国外交的有力体现。中国作为地理上、文化上的亚洲国家,在国际舞台和舆论场上,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要有意识地讲好“亚洲故事”,积极有力地代表亚洲的声音和形象,为引领亚洲世纪、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魏巍】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