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植树节,光有爱心还不够,专业是必须的

植树节,光有爱心还不够,专业是必须的

2018年03月12日 18:51 来源:国是直通车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植树节,光有爱心还不够,专业是必须的

  今天是植树节。

  好消息是,中国目前是全球森林覆盖率唯一还在增加的国家。

钱晨菲 摄 来源:<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中新网</a>
钱晨菲 摄 来源:中新网

  但坏消息更让人担忧,以2015年的统计,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全球排名110名以外;即便以现在21.66%的森林覆盖率和增长速度,想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也要到本世纪中叶。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1915年就设立的节日,对中国而言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这件事该谁来做?仅仅怀揣着一颗公益之心,就能换来满眼绿色吗?

  有人回忆:“小时候植树,一帮小孩儿,挖个坑、种个苗、浇点水就走了,最后也没几棵能活。”后来参加工作,有的单位把种树当成走过场,更有甚者把树挖出来再种回去。

  在植树这件事上,非专业人士好心常常办成了“坏事”。让不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就是灾难。

  在以前,植树通常由学校、工会或单位组织,每年的3月12日,在特定的地点种下树苗,悉心呵护,以尽责任义务。

  这种方式固然能够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但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它往往费时、费力,还很难实现专业化的培育。

  如今,实体尽责之外,网络尽责为人们提供了新选择。至少,它解决了专业性的问题。

张斌 摄 来源:<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中新网</a>
张斌 摄 来源:中新网

  网络植树

  《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管理办法》将尽责形式拓展到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种认养、设施修建、捐资捐物、志愿服务、其他形式等8类。

  中国绿化基金会在2009年推出中国网络植树公益网,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传递生态环保、低碳生活和消除气候贫困的公益理念。活动获得上海、湖北、江苏、广西等地响应。

  中国网络植树公益网显示,截至目前,参与捐款网友57万余人,累计捐款1044万元。项目先后在中国甘肃、宁夏、广西等等地开展了植树造林活动。

  创新尽责方式,北京今年大力推广“网络尽责”形式,首都地区适龄公民可选择网上尽责,捐款60元即可完成年度义务植树尽责任务,并可获得义务植树证书。

  落实在实践中,北京建设了“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计划打造“一心一轴、三环五区十八园”的绿色生态区,地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总面积960亩。

  这是一种新的尝试,蚂蚁森林走在了前列。

  支付宝用户通过绿色出行、网络购票、使用电子发票等方式,积攒绿色能量,就可以培育一颗树,由公益组织以你的名义种在沙漠戈壁。

  截至2017年底,蚂蚁森林用户共守护保护地12111亩;在阿拉善、库布其、民勤等地区种下1314万棵树;种植面积达到了19万亩,相当于176个故宫;共减排碳205万吨,相当于100亿度电。

  2.8亿人种下的蚂蚁森林,成了能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奇迹”。如今,2016年在阿拉善种下的第一批100万棵树,已经长了80厘米。

  张斌 摄 来源:<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中新网</a>
张斌 摄 来源:中新网

  公益专业化

  公益从来都不是蛮干。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是对义务植树的一种补充,有一些人虽然没有时间,但是可以出钱,也是尽一份责任和义务。”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唐小平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如是说。

  对人们来说,只要是各个环节都能落到实处,“网络尽责”相当于把资金交给更专业的人员去做,利大于弊。

  国研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认为,植树“网络尽责”有三利:

  第一是覆盖面更宽了。真正让大家去植树,总是会受制于一些条件的约束,通过网络,大家只要出钱就可以达到植树的效果,扩大了覆盖面。

  第二是效率提高了。植树“网络尽责”这样的方式在很多领域都可以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可以减低成本、提高效率。

  第三是实现专业化分工。专业的人去植树,关键是要解决钱的问题。义务植树,钱通过网路方式筹集,让善于种树的去种树,可以实现专业化分工。

  中国面积大,人口多,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也比较大。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成造林1亿亩以上。

  如此大的量级,固然要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对普通人而言,类似植树这类公益活动,如果能够实现专业化操作,不失为一种进步。

  唐小平指出,中国的生态修复对世界生态有很大的改善和促进作用,中国生态建设的模式在一些其他国家也会有一些影响。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人人有份。具体到植树这件事,创新模式或许能事半功倍。(张文绞) 

【编辑:刘湃】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