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7月起进口日用消费品降关税 防止中间环节加价获利

2018年05月31日 01:38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 

进口日用消费品降关税 专家称对跨境电商平台直接利好  来源:央视新闻

  7月起进口日用消费品降关税

  涉及服装鞋帽、家电、化妆品、水产品等;将防止中间环节加价获利

  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措施,推动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升级;决定较大范围下调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部署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给他们更多帮扶和关爱。

 图为消费者选购进口产品。 林波 摄
图为消费者选购进口产品。 林波 摄

  引入境外交易者参与原油等期货交易

  会议指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营造更加公平、透明、便利的外商投资环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保持我国作为全球外商投资主要目的地地位。

  会议确定:一是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已明确的取消或放宽汽车、船舶、飞机等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的承诺。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积极引入境外交易者参与原油、铁矿石等期货交易,支持外资金融机构更多参与地方政府债券承销。

  二是对标国际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今年7月1日前要完成修订出台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工作。将清单内投资总额10亿美元以下的外资企业设立及变更,下放至省级政府审批和管理。简化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程序,在中国境内注册企业选聘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可在2个工作日内获发签证。

  三是保护外资合法权益。严打侵权假冒、侵犯商业秘密、商标恶意抢注等行为,大幅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法定赔偿上限。

  四是强化国家级开发区利用外资重要平台作用,示范带动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五要完善和用好信贷、用地、社保等支持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引导外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和现代农业、生态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落实降税措施 防止中间环节加价获利

  会议指出,进一步降低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有利于扩大开放、满足群众需求,倒逼产品提质、产业升级。会议决定,从今年7月1日起,将服装鞋帽、厨房和体育健身用品等进口关税平均税率由15.9%降至7.1%;将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进口关税平均税率由20.5%降至8%;将养殖类、捕捞类水产品和矿泉水等加工食品进口关税平均税率从15.2%降至6.9%;将洗涤用品和护肤、美发等化妆品及部分医药健康类产品进口关税平均税率由8.4%降至2.9%。有关部门要落实降税措施,防止中间环节加价获利,让广大消费者受惠,促进国内产业竞争力提升。

  为更好保障广大残疾儿童权益、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会议决定,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从今年10月1日起,对符合条件的0-6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包括经济困难家庭、福利机构收养的残疾儿童和残疾孤儿等,提供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救助。救助经费纳入县级以上地方政府预算,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到2020年基本实现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 解读

  降关税拉动国内消费增长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扩大进口,下调汽车、部分日用消费品等进口关税。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4月26日的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商务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扩大进口的有关政策措施。“我们将进一步降低进口商品总体税率水平,降低汽车和部分日用消费品进口的关税,努力增加人民群众需求比较集中的特色优势产品的进口。”

  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看来,新时期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很重要的一条是满足居民对很多进口商品的需求。此次较大范围下调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就是着眼于降低进口产品的成本,让很多产品进到中国市场,消费者不用再去国外“背货”、不用“海淘”,在国内就可以以比较合理的价格买到这些商品。这对于拉动国内的消费增长、推动商贸发展、促进经济发展都非常重要。

  张建平分析,这次下调的种类主要集中在居民消费品领域,下调幅度基本在50%以上,甚至医药健康类产品等的进口关税平均税率降幅更大,这会给国内的企业和老百姓带来很大的实惠。

  不过,他表示,国外的消费品很多品质比较好,下调关税后价格更低,这让国内的一些厂家和产品会感受到市场的竞争压力,因此,国内企业必须要积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需要,刺激国内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新京报记者 沙璐

【编辑:潘力维】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