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非遗商品走俏东北亚文博会 业内人士称“看到希望”

2018年06月22日 23: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长春6月22日电 (郭佳 孙博妍)22日对于王鹤来说收获颇丰。她的以乌拉草为主要材料制作的枕头、鞋垫等商品十分受顾客的青睐,卖掉的商品“超出预期”。

  当天,2018东北亚文化产业博览会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吸引中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参展,亦有泰国、越南、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展商携特色商品前来寻商机。

  近些年,在乌拉草编结艺术非遗项目的推动下,衍生出不少家居用品,并且收获不错的市场反响。

  王鹤的展位虽然不大,但顾客却很多。记者采访发现,不少顾客都对非遗商品有“天然”的好感,认为手工制作商品“质量更好”“更有温度”。

  记者在本届博览会现场看到,油纸伞、皮影戏、钧瓷、珐琅彩、景泰蓝、鼻烟壶、宫灯制作、水族马尾绣、水族银饰等非遗商品悉数参展。

  本届博览会承办方负责人冯淑清认为,众多非遗商品参展是中国近些年大力推广非遗项目的结果。当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转化成非遗商品后,不仅利益可观,而且文化也得到了传承。

  “以前这种文化是家族式传承,非常受局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珐琅彩)传承人徐超坦言,时下传统技艺已打破“家族传承”,面向全社会开放已成大势所趋。

  徐超13岁开始和父辈学习珐琅彩技法,一个线条都要画上三年。现在,他有19个徒弟,只是很多人依然“坐不住冷板凳”。但徐超认为,时代在变,不必一味苛责年轻人。

  徐超向记者展示了一件新作品——一只运用珐琅彩技法制作的蜥蜴。“以前可没有这么干过,可现在年轻人喜欢这些。”徐超说,传统手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未尝不可。

  酒香也怕巷子深,非遗商品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中国非遗网首席执行官高山认为,非遗商品可以搭上互联网快车。

  高山也是中国众多非遗传承人之一。近几年,他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交易平台。目前,其网站已经收录到了4万个非遗传承人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魂,中国当前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卓有成效,我看到了希望。”高山说。(完)

【编辑:陆春艳】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