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粤桂黔高铁经济带13市(州)携手合作 推动乡村振兴

2018年07月16日 10:0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 

  粤桂黔高铁经济带13市(州)携手合作 推动乡村振兴

  伴随着高铁带来的空间距离急速缩小,人才、科技、观念、资本等创新要素,正在高铁沿线从东向西疾驰飞奔。一大批广东的创新人才与资源,正沿着高铁,走向大西南的广袤腹地。几个小时的高铁路程,让粤桂黔三地开始涌现出“跨省上班族”。

  随着贵广、南广高铁的开通,粤桂黔三省(区)以高铁为纽带,通过“省市政府推动、龙头企业带动、沿线区县联动”的模式,推动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一区三园”建设。三省(区)产业梯度正在进行有序转移、要素双向自由流动。高铁经济带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使粤桂黔三地能够探索东中西部合作协调发展、泛珠区域高铁经济带建设探索新路径。

  联手13市(州),“十大行动”加快乡村振兴

  近日,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举行的泛珠区域高铁经济带建设工作现场会暨第四届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联席会议上,来自国家发改委、粤桂黔三省(区)、贵广、南广高铁沿线13个市(州)以及泛珠区域代表齐聚,共同研究推动泛珠区域高铁经济带建设工作,为全国跨省(区)合作推动乡村振兴作出探索。

  本着“携手合作 推动乡村振兴”的主题,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沿线13市(州)领导在第四届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联席会议上,审议通过并签署了《粤桂黔高铁经济带乡村振兴共同行动倡议》(以下简称“《行动倡议》”)。《行动倡议》重点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向来展开,携手实施乡村振兴“十大行动”。

  佛山陶瓷在高铁沿线乡镇遍地开花;珠三角家具、花卉企业在桂黔及泛珠区域设立生产基地并投资打造全产业链合作;南海九江等水产养殖农业技术向西输出并培育当地农民成为带领贫困村发展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国务院扶贫办将其定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并作为新模式向全国推广;旅游、农业、人才交流引进更加频繁……不难看出,高铁经济带正出现从城市到乡村全面深入带动的新趋势。

  早在今年5月份,佛山市牵头拟定了《行动倡议(草案)》,重点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向来展开,希望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同时,《行动倡议(草案)》还结合发展实际,提出共同实施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倡议,包括:“一村一品”示范行动、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行动、“互联网+新型农业”行动、龙头企业带动行动、乡村人才交流共育行动、特色乡村文化推广行动、旅游市场资源共享行动、美丽乡村共建行动、党建结对共建行动、精准扶贫攻坚协同行动。

  《行动倡议》具体包括以产业振兴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利用各自产业发展优势,借力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协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发展,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以人才振兴壮大乡村发展人才队伍。打通资源渠道共同培育乡土人才,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以文化振兴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农民既富口袋,也富脑袋;以生态振兴打造美丽乡村。共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共同保护乡村山水田园景观,推动乡村生态资源加快升值;以组织振兴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着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居民收入增长,三年合作成绩斐然

  2014年底,粤桂黔三省(区)共同谋划建设粤桂黔高铁经济带。从2015年起,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沿线13个市(州)每年一次,以“开放、合作、共赢”为主题召开联席会议,先后推动建立了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广西园和贵州园。经过三年多的建设推动,取得良好成效。

  2015年,广东率先在佛山设立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并推动试验区云浮分园建设。佛山成功举办以“开放、合作、共赢”为主题的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建设工作现场会暨首届粤桂黔高铁经济带联席会议等活动。现场达成合作项目71个,投资总额1021亿元,涵盖基础设施、金融合作、产业贸易等领域。2016年、2017年,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贵州园)相继设立,并举办第二、第三届联席会议等活动。

  2016年,佛山创新举办粤桂黔高铁经济带促进民间投资大会,成立粤桂黔促进民间投资7大联盟,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良好机制,激发起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建设的市场活力。

  当前高铁沿线13市(州)已达成合作项目160多个,投资总额达到2500多亿元。从2014年到2017年,沿线13市(州)GDP从40043.52亿元增长至51653.19亿元,增长率达29%,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是沿线居民人均收入同步大幅增长。

  在全面总结推介前三届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大会活动规模扩大到泛珠区域,合作内容进一步拓宽和细化,聚焦乡村振兴主题,是粤桂黔三省(区)共同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是加快促进三省(区)协同发展的实际举措。今年的大会还是三省(区)携手展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成效与经验的重要平台,对促进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沿线要素流动、共商乡村振兴为重要内容的区域协同发展之路,对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更高层次开放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协作治污,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7月5日,《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共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行动计划》正式启动,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环保产业联盟宣布成立,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沿线城市各环保相关单位共60余人参与。

  为了贯彻落实《粤桂黔高铁经济带乡村振兴共同行动倡议》,解决高铁经济带上农村环境和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对接会上依托佛山南海区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这个优势平台,13市(州)环保部门、三省(区)各级环保产业协会、环保龙头企业以高铁经济带为纽带,携手合作,启动了《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共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共同探索区域协作治污新路径。

  环保产业联盟由沿线13市(州)环保部门推动,由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佛山市南海区环保局)联合南海区环保产业协会牵头发起,由3省(区)各级环保产业协会和优秀环保企业代表共同结盟成立。联盟将通过环保技术交流、治理供需对接、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由沿线13个市(州)共同谋划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共商和推进以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为重要内容的区域协同发展方式。

  根据《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环保产业联盟宣言》,联盟达成了“搭建环保技术交流平台”、“鼓励环境治理供需对接”、“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建立议事交流机制”等五大共识。这是继2016年成立粤桂黔高铁经济带7大产业联盟后,成立的第八个产业联盟。

  这次契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中超300家行业商协会、企业现场对接,这也是泛珠区域高铁经济带建设工作现场会暨第四届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联席会议的“魅力”所在。对接活动的项目下沉到基层,以县乡镇项目为主,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沿线13个市(州)超300家企业参加,农产品、食品、家具、陶瓷、铝型材、建筑、铝门窗、机械装备、大数据、环保等行业协会及企业现场“相亲”,加强各领域的合作。

  “互联网+实体展馆”展现粤桂黔乡村振兴成果

  2018年7月5日至8日,走进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信广场,这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式农产品,现场还有各种声光电效果展示,直接立体式、全方位地展销各地名优农产品食品,在这里举行的粤桂黔名优农产品食品展示博览会(以下简称“农博会”),以“互联网+实体展馆”的方式,打造出了永不落幕的农博会效果。

  按照“政府搭台、商会协同、企业唱戏、群众参与、市场运作、持续经营”的模式,遵循“专业化、市场化、持续性”的要求,以“推介优质农产品和食品、让农民增收、让企业盈利、让群众受益”为目的,展示以线下展销为主,辅以线上展示,主要分为三大板块:“13+1”城市特装核心展、名优产品开放展以及线上博览会。

  全国多家名优企业参会,佛山市对口协作地区包括四川省凉山州及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也首次参展。名优产品开放展区占地14000平方米,精选粤桂黔三省(区)各地名特优农产品食品,进行货仓式批发销售,展示三地特色优质产品。现场还将安排专业检测车确保农产品食品安全卫生。

  展览通过互联网+实体展馆,立体式、全方位展现三省(区)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成果,突显了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内“省市政府推动、龙头企业带动、沿线区县联动”效能,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为优质农产品食品拓宽销售渠道,带动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接下来,南海将继续借助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联席会议契机,将粤桂黔名优农产品食品展示博览会办成三省(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区域联动最紧密的优质品牌博览会,让广东人民享用到更多的优质安全农产品,助推三省(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构建双向开放的合作格局,助力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开展。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王忠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