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青海互助:荒地变药田 农民脱贫有“良方”

2018年10月27日 17:0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新华社西宁10月27日电 题:青海互助:荒地变药田 农民脱贫有“良方”

  新华社记者赵雅芳

  霜降过后的这几日是采收中药材的最佳时间,王洪业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地里忙活。自家的30亩当归长势良好即将丰收。

  53岁的王洪业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魏家滩村村民。地处脑山地区的东和乡干旱少雨,前些年庄稼连年收成不好。

  “以前家里的5亩地只种小麦、油菜和土豆,辛辛苦苦一年,收入还不到2000元。”

  种地没了盼头,无奈之下,和许多村民一样,王洪业选择“抛弃”农田,外出务工谋生计。然而,缺乏知识技能的他,只能在周边城市的建筑工地打零工。离了家,荒了地,打工微薄的收入远远不足以让他摆脱贫困。

  2014年,东和乡引进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藏药材进行试种。“试种的那一年,一亩当归收入了4000元,而一亩油菜的收入才1000元左右。”东和乡乡长郑青善说,谁也没想到脑山地区的旱地成了中藏药材生长的沃土,外出务工的农民看到家乡的商机,纷纷返乡投入中藏药材种植。

  2017年,在村里合作社的帮助下,王洪业种了10亩当归,当年就收入6万多元。尝到了种植中藏药材的甜头,今年他又扩大种植面积,预计收入将超过10万元。

  翻修老房子,购置新家具,靠种植中藏药材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王洪业一家正享受着脱贫后的新生活。

  “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以前因为外出务工撂荒的地又绿了起来。”郑青善说,现在东和乡的17个村都在种植中藏药材,总种植面积达到13600亩。

  绿了山川,富了口袋。东和乡的成功实践也是互助县发展中藏药材产业、培育特色农业的缩影。

  “互助县平均海拔2700米,地形多样,气候冷凉干燥,日照充足,适宜中藏药材的生长。”互助县农牧局局长陈振华介绍,近几年,互助县抓住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中藏药材产业。2018年全县中藏药材的种植面积突破8万亩,包括当归、黄芪、大黄、党参、羌活等10余个品种,年产值超过4亿元,惠及2万多名当地群众。

  五峰镇纳家村村民魏永寿去年也返乡种药材。试种成功后,他和村里的5名种植户合作成立了中藏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还逐步拓展了药材的加工业务。

  “现在村里每家多多少少都会种点药材,收入确实比以前高多了。”在魏永寿的带动下,村里先后成立了6家合作社,药材销往甘肃、云南、安徽等多个省市,优良的药材品质也得到了多家企业的青睐。

  在近期举办的互助县首届中藏药材展销会上,来自浙江、江苏、安徽、甘肃等地的药材企业与当地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扩大了互助县中藏药材的知名度,也促进了当地药材产业的发展。

  互助县县长安永辉介绍,目前该县有33家中藏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年加工药材3000多吨,初步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链条,中藏药材产业已成为该县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之一。

【编辑:郭泽华】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