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是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

2019年05月12日 02:2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中国是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日前,笔者受邀赴加拿大多伦多参加芒克辩论会(The Munk Debates),围绕“中国在世界秩序中的角色”这一话题,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美国陆军上将麦克马斯特(H.R.McMaster)和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政策研究室高级顾问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展开讨论。此次参会让笔者深切感受到,当此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之际,中国加强与世界交流,解答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疑问,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增进各国对中国的理解十分重要。

  对于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国际社会有不同的看法,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充满担忧,“中国威胁论”等极端言论层出不穷。但事实证明,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能够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进入深化改革开放第二个40年的奠基之年。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之后,中国为国际社会和国际治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年均为9.5%,现在中国占全世界经济比重达16%。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测算,2018年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30%的增量。

  中国实施积极有效的扶贫政策,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大贡献。1978年末至2017年末,中国贫困人口数量从7.7亿人下降至3046万人,累计减贫7.4亿,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七成。中国采取的减贫模式和精准扶贫政策,为世界扶贫减贫提供了经验借鉴,对世界扶贫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第二大参与国,被联合国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巴黎协定》,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等,都展现了中国积极参加国际多边合作和参与全球治理的积极态度,彰显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挑战的责任感使命感。

  中国提出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种全球治理方案,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发展。目前AIIB已有95个成员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上个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上,共有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出席圆桌峰会,汇集世界智慧,推进互联互通,达成广泛共识,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目前,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加强,逆全球化现象愈演愈烈,多边主义受到威胁,全球治理面临更多严峻的挑战。随着服务行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现有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机制已无法像过去那样为自由贸易发挥积极作用,如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已成为阻碍国际自由贸易的主要因素之一。WTO现代化改革,是世界各国面临的紧迫任务。

  世界各国对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制改革的要求也日益强烈。这些机制曾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和经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但它们在机构设置和功能运作方面存在的缺陷,使得各国难以合作共同应对各种新型威胁和挑战,不利于维护多边合作和未来世界和平。

  为应对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推动多边合作发展,需要国际社会以和平发展的方向为指引,倡导合作共赢精神。各国之间以更加包容的心态,积极沟通,求同存异,接受国际社会多元化和多样性发展。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的重要成员,一直以强烈的责任意识,为改进和完善全球治理做出更多积极贡献。

  中国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实施,促进“一带一路”多边合作。可以通过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委员会,促成更广泛的多边合作,包括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合作,加强与欧盟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合作,将“一带一路”概念更加清晰化,不断完善“一带一路”合作机制,让“一带一路”合作框架成为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

  为推动WTO现代化改革、联合国改革等国际机制改革,中国可以加强与欧盟成员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的合作,积极促进多边讨论协商,维护国际秩序稳定,增进现有国际秩序中的中国利益。

  中国民间力量应积极在国际场合发声。企业是中国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智库不仅是政策制定的重要影响力量,也是国家间交流的重要窗口,企业和智库在国际场合发声,通过友好沟通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有助消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编辑:王禹】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