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

2019年06月16日 10:01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题: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专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

  新华社记者胡璐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我国确定主题为“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倡导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营造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防治荒漠化的浓厚氛围,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

  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荒漠化防治实践中,又展现了怎样的“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今后一个时期,还将如何深入开展荒漠化治理?记者采访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

  生态优先,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缩减”

  刘东生介绍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从20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初步遏制了荒漠化扩展,呈现出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缩减”、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双减轻”、沙区植被状况和固碳能力“双提高”、区域风蚀状况和风沙天气“双下降”的重要变化,提前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全球退化土地零增长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进一步加大了沙区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筑起北方绿色生态屏障。

  国家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接续启动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建设等项目。近20年,年均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00万公顷,封禁保护沙化土地总面积166万公顷,国家沙漠公园达到120个。

  三北防护林工程40年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通过近20年的治理,累计完成营造林884万公顷,工程固沙4.4万公顷,退化林分改造8.1万公顷,筑起了6条生态防护林带和成片森林带。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0.8个百分点,植被盖度平均增加7.7个百分点,沙化土地明显减少,沙尘暴强度减弱,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刘东生说,经过70年的探索和完善,我国防沙治沙已经形成了以《防沙治沙法》等为支撑的防沙治沙法律体系、政策体系、规划体系、考核体系以及工程建设体系、科研与技术推广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履约与国际合作体系,在防治思路、政策机制、技术模式、组织发动、监督管理等方面走出了一条能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荒漠化防治之路,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示范作用。

  产业治沙,走生态改善与民生改善相结合之路

  实行生态改善与民生改善相结合,是适合我国国情和沙区实际的重要经验之一。

  刘东生表示,70年间,荒漠化防治始终同发展沙区特色经济、促进农民脱贫增收有机结合。在沙区培育各种沙生植物资源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木材、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沙区特色产业发展又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沙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统计,沙区已营造经济林果540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5360万吨。同时,通过扩大生态护林员人数、让贫困户参与工程建设,实现造林种草劳务扶贫,有效增加收入,帮助贫困人口实现沙地就业、家门口脱贫。

  全社会共同参与,深入推进荒漠化治理

  “我国取得的治沙成绩,离不开一种精神,一种顽强坚韧、欲与沙漠和谐相处的精神。”刘东生说,在漫长的荒漠化防治实践中,一代代治沙人艰苦奋斗,矢志不渝,众志成城。不仅相继涌现出了王有德、八步沙六老汉等一大批模范人物,陆续打造出塞罕坝等一批治沙样板,也有无数林业科研团队为科学治沙、科技兴林提供智库支撑和不竭创新动力,越来越多的治沙企业勇立潮头、锐意变革。

  刘东生说,在新时期,荒漠化防治将始终坚持严格保护、科学治理、适度利用的方针,开展沙区生态保护行动、沙化土地修复行动和沙区资源利用富民行动,推进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动大规模国土绿化,加快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力争到2020年,实现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使全国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他说,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力量依然是我国林业草原建设和荒漠化防治的重要力量。为充分发挥好社会力量的作用,将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充分发挥现有政策的导向作用。重点是对现有的各项扶持政策进行梳理,引导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我国现有支持政策,使参与者公平享受国家现有政策,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二是建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机制,做好服务工作。要打破束缚社会力量参与荒漠化防治的限制条件,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为企业参与荒漠化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社会化服务;

  三是推进荒漠生态修复领域市场化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营造平等的投资环境,加快建立普惠的林业草原财政投入、税收、信贷等政策,尽可能采用购买服务、承包运营等项目建设方式,让更多社会力量平等参与防沙治沙。

【编辑:郭泽华】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