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四川经济发展70年:重“速度”也重“质量”

2019年06月17日 20: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四川经济发展70年:重“速度”也重“质量”
    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特补乃乌村扶贫新村。 张浪 摄

  中新网成都6月17日电 (王鹏 贺劭清)“我们一方面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这对于西部地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不光看增长速度,还要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17日,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在北京召开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以上表述。

天府新区兴隆湖畔,新经济产业园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王磊 摄
天府新区兴隆湖畔,新经济产业园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王磊 摄

  重“速度”也重“质量”,彭清华一语道破西部大省四川的发展逻辑。这一表述背后,是“天府之国”近年来呈现的一系列“亮眼”数据: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0678亿元、居全国第6位;2018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216元、13331元,分别是解放初期的255倍、239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625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71万,过去五年中平均每年减少110多万。

  四川是全国科教大省和军工大省,也是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和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全球约50%的笔记本电脑芯片在四川封装测试,发电设备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近年来,四川着力构建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为支柱和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2018年,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75万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6%,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以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为例,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为代表的新经济产业,正在为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位于四川自贸区青白江片区内的成都国际铁路港。 张浪 摄
位于四川自贸区青白江片区内的成都国际铁路港。 张浪 摄

  位于兴隆湖畔的天府新经济产业园,面积约288亩,总建筑面积约48万平方米,其中企业办公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是天府新区为企业提供总部办公区、孵化器、金融中心等功能的复合型滨湖办公空间。数据显示,产业园内目前已入驻70余家知名高校院所创新平台、行业知名企业,员工近6000人。

  “人才在天府新区聚集,各种技术相互支撑,从而形成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生态。”谈及天府新区发展新经济产业的优势,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文胜说,天府新区正在大量聚集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重构了当地技术生态,“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这种生态的发展。”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流传千年的诗句曾是四川交通不便和闭塞的真实写照。但如今,随着交通建设的持续推进,“蜀道难”已成为历史。

  在四川,以高速铁路、干线铁路、高速公路、长江航运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已形成31条进出川大通道,高速公路7238公里、居全国第2,铁路里程突破4900公里。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开通114条国际(地区)航线,2018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是国内第四大航空枢纽,天府国际机场将于2021年投用,成都成为国内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

  伴随着交通的持续发展,四川也从内陆腹地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开放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进出口总额达5948亿元、跃居中西部首位;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打造“中西部投资首选地”,2018年落户四川的世界500强企业达347家,居西部第1位。

  与此同时,四川对外交流“朋友圈”越来越大,在川设领国家数居内地第3位,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增至284对;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设立以来,累计新增企业5.3万家、注册资本7600亿元,外商投资企业占全省49%;134家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纳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成都空港、成都铁路港、泸州港、宜宾港4个保税物流中心正式运营,泸州港、宜宾港获批国家临时开放口岸。

  “文宗自古出巴蜀”,四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一直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游客。近年来在文旅方面,四川实现了由文旅资源大省向文旅经济大省的跨越。目前四川一共命名了10个天府旅游名县,还确定了30个候选县,对已经挂牌的和进入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名单的,四川将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考核不合格的将建立退出机制。

  此外,四川还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区,这决定了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近年来,四川聚焦彝区藏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坚持以“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截至目前,四川省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625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71万,平均每年减少110多万,贫困发生率从9.6%下降到1.1%。实现50个贫困县摘帽、9719个贫困村退出。

  以深度贫困地区凉山彝区为例,其贫困人口已经从2013年底的72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30.9万,贫困发生率从29.5%下降到12.7%。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如何大力发展产业,从“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是四川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凉山州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姐把哪打村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村,搬迁过后,当地政府大力引导村民发展产业,贫困户户均养殖西门塔尔牛1至2头,全村同时每年种植马铃薯1300亩,对村民的种植和销售进行统一指导。“以前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现在5000多元了。”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关键支撑,村民吉巴约古对此深有体会。

  巴蜀大地的沧桑巨变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展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根据规划,未来四川还将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重大机遇,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完)

【编辑:李玉素】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