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到底谁在排污?环渤海启动史上最大规模排污口排查

2019年06月29日 00:27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 

  环渤海启动史上最大规模排污口排查

  首批试点唐山、天津(滨海新区)、大连、烟台;年底前完成环渤海所有城市入海排污口的排查和监测

  环渤海到底有多少排污口?谁在排?排什么?无人知晓。

  作为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渤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海水自净能力最差,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最突出、最典型的区域之一。没有排污口底数,治理成为空谈。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大标志性重大战役中,渤海综合治理,成为唯一涉及海洋的攻坚战。每一步都不顺畅。机构改革后,有人整理了水利、海洋和环保三部门涉及排污口资料,有六大本千余页。渤海治理,将为其他海域治理提供样本。

  6月24日,渤海启动史上最大规模的拉网式大排查,“海陆空”相结合,站在海里看陆地,史无前例。780人集结于环渤海4市,无人机、水下机器人、探地雷达一同“作战”。

  这一次,多年来是糊涂账的渤海排污口,终将摸清。

  就绪

  780人的集结号

  “我们要准备脱一层皮。”生态环境部执法局督察专员李天威开门见山。

  260组,780人。6月24日起,渤海湾迎来史上最大规模的“排查兵团”。这支队伍抽调了17个沿海、沿江省区市的646名环保骨干,以及生态环境部及其派出机构、直属单位等人员。

  这是一次没有先例可循的排查。

  渤海海岸线全长约3600公里,4市涉及海岸线约1700公里,纳入本次排查具体范围为4628平方公里。为期一周的排查中,环渤海唐山、天津(滨海新区)、大连以及烟台4市的入海排污口,要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排查,不允许有死角。“一个都别想跑。”

  24日上午,780人集结完毕。

  担任此次大连排查组组长的李天威,负责给所有排查人员培训。培训持续一上午,排查内容、操作方法、现场APP使用步骤,事无巨细。为了更形象,执法局还录制了具体操作和应对不同现场的视频。用李天威的话说,排污口就像污染源和海洋环境质量的“连接点”。以前,这个连接点是个断点。因为没有人能说清,环渤海排污口的5个“到底”——到底有多少、到底在哪里排、谁在排、排什么、排多少。

  “如果不掌握排污口,渤海治理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李天威说,全面掌握排污口数量,是渤海治理的基础。

  按照去年底渤海攻坚战的行动计划,到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水质)比例要达到73%左右。

  此前,生态环境部在唐山黑岩子镇以及泰州和重庆,试验过相关原理和技术。这次,生态环境部直接操盘,整个渤海湾成为试验场,所有的方法、装备、精英汇集至此,在摸索中,找寻海洋环境治理的突破口。

  李天威看来,此次渤海排污口排查,是一次“终试”。排查的成果,将是长期以来成谜、4市通向渤海的一张排水谱系图。

  破局

  站在海里看岸上

  排查人员很焦虑,倍感压力。

  每个人都领到了一本现场排查工作手册,涵盖排查内容、判定标准,还有常见问题释义等。为了“速成”,排查方法被提炼为“72字诀”:“疑似点,不落下;现场达,逐点查;核疑似,顾其他;渤海边,暂为家....。.

  “手册一共38页,大家尽快熟悉,不要纠结是不是排污口,是个口就查。”唐山组组长、生态环境部评估中心执法部主任隆重在动员会上说。

  “有口皆查”是此次排查的最大变化。直接的、间接的,暂不管排的是什么,所有向渤海排污的“口子”,都要摸一遍。

  在过去,监管更多的,是规模以上排污口。但这种监管方式被质疑不够科学。很多小规模排污口合起来算,排放量也不小。

  “以往‘九龙治水’,总共多少排污口,没人能说清。”隆重举例,排污口的管理分散在多个部门,涉及水利、海洋、环保、交通、农业、工业等,大家职能独立,又相互交叉。

  单是对排污口定义,三个部门就各不相同。生态环境部执法局相关人士透露,有人把水利、海洋以及环保三部门涉海洋排污口的资料整理成六大本合集,有千余页。

  机构改革后,国家海洋局的海洋环境保护职责归入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这也标志着环保不下水、海洋不登陆的时代已经过去。

  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曾打过一个比方,问题在海里、在水中,但实际上根子在陆地、在岸上。例如开方子吃药,药一定要治病根,这样才能治愈。

  正因如此,此次排查彻底颠覆了以往,站在海里看岸上,陆海空全覆盖。

  根据4市海岸线长度及任务量,此次唐山安排了60个现场组,天津(滨海新区)40组,大连100组,烟台60组,合计260组。排查前,4市均先完成了无人机航测。

  也就是说,无人机“飞”一遍后,通过图像解译,所有的疑似排污口点位都录入到现场排查APP中。排查人员再现场核查无人机提供的“疑似点位”。

  遇阻

  排查人员的纠结

  现场排查启动后,排查组还是遇到了各种难题。

  很多人纠结,排查到的口子有没有排水功能?到底算不算排污口?

  25日上午,唐山市乐亭县滨海大道附近。前期无人机航测显示,此处有一疑似排污口。根据排查APP导航,唐山组第20组组员在一条小河沟里发现了一根水管。管口一半在水下。

  “好像没有水流,我下去看看。”一位组员捡起一根木棍,从管口沿着水管戳,戳到一半,木棍触到水底,翻起黑色污泥。“这是个废弃的水管。”

  由于丧失排水功能,排查名单中,这个疑似点位被抹去。

  另一个疑似点位中,唐山组第20组组长秦星取出水质快速检测包。数分钟后,显示水质并不异常,因此,不需要上报后方采样组进行进一步取样。

  最终,这个点位被证实属于具备排水功能的排口,组员们在排查APP中进行确认。

  水质无异常,需要登记吗?不少组员疑惑,雨水口、养殖场换水口等在不在此次排查范围内?

  唐山组第19组组长、生态环境部华南所高级工程师赵肖感触颇深,“一开始,大家对排污口的界定不一。不过后来我们意见统一,这次就是有口皆查,排不排污、排什么,不在此次排查范围内。”

  今年1月11日至17日,赵肖参加了唐山黑岩子镇试验性排查。截至27日,赵肖这组现场核查疑似点位42处,核查后剔除11处,新增点位5处。

  他回忆,黑岩子镇试验时,对每个口都采样,这次是快检之后再精确采样,极大提高了效率。

  攻坚

  高科技护航

  还有一些难题亟待解决。

  几天现场下来,排查人员发现有“三大难点”,首先是前期无人机航测点位难以找到。有的在桥下,人进不去。淤泥地、芦苇丛中又无法下脚。有的无人机能拍到的点位,人和车怎么都过不去。

  判断也很难,虽然找到了疑似点位,但是分布在公路两侧或者两条沟中间,这到底算不算?现在没排水,是否代表以后也没排水?

  由于此次排查需要把每个点位信息都录入专用APP,排污口的定位也难住了排查人员。比如养殖场,大大小小的水池,没有任何标志物,无法定位和命名。

  在不同城市,会遇见不同难题。天津港口码头,起初设计时为了美观,不少排口十分隐蔽,难以找寻。烟台岛屿众多,大连海岸线很长。针对不同的城市特点,排查人员都要做足功课,没有一招制遍天下的方式。

  关于疑惑,根据安排,排查人员可在APP中申请进一步详细排查。即通过无人机和人工核查之后,还有第三级排查——疑难点查缺补漏,保证排查范围全覆盖。

  这次各市都安排了攻坚组。这组装备最强大,配备无人机、无人船、水下机器人、探地雷达等,专门解决排查中的“疑难杂症”。

  生态环境部华南所海洋中心副主任杨静是唐山攻坚组组长,华南所是此次渤海排查的技术支撑单位之一。

  这几天杨静一直在琢磨,之前是不是某些方面想得过于简单。“比如养殖场,我们之前没想到这么多,养殖场的排口,也不像预计中那么容易区分。”

  杨静的团队这次都来到一线,试图在摸索中改进和优化整个排查技术体系。

  有一点让人心急,高科技也不是无所不能。

  前期在重庆等地试点时,无人机的航测准确率只有50%-80%。更多需要用“笨办法”,就是人工核实,尤其是桥下、树下、水下等隐蔽的排口。

  在唐山港区,由于港口吨位太大,又没有吊机,无人船没法平稳放入水中。港区的排口基本在水下,无人机也看不到,这一区域基本成为盲区。

  除了攻坚组,还有海洋组、岛屿组。这两组排查有严格的时间限制,需要涨潮的时候出海、靠岸。如果风浪太大、雾重,根本无法行船。

  针对这些疑难点,在基本摸底之后会逐一排查,各个击破。第三级排查方式上会更精确,包括分析周边功能,比如属于人口还是工业集聚区等,以此判断排污类型和方式。

  溯源

  到底谁在排污

  摸清排污口,只是第一步。除了“查”,还要监测和溯源,最终,是治理。

  唐山组组长隆重觉得监测必不可少,贯穿整个治理过程。但最难的在于溯源,即一个排污口的水,究竟是谁排的。

  一位排查人员感叹,这几天下来,光是找到之前无人机航测的疑似点位已经是一波三折,溯源“更让人头大”。

  也不是没有办法。

  生态环境部评估中心高级工程师宋鹭说,可以根据特征污染物、水流等,找到排水源头。

  每个行业都有特征污染物,根据污染物特点,找到排放主体。或者在上游倒入一些无害颜料,看到底从哪儿流出来,用“示踪”的方式找到排污者。

  上述执法局相关人士认为,不是所有排污口都需要溯源。有的排污口来源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道谁排的,溯源简单。有的排污口一直有常规监测,排水不超标,溯源没有意义。难就难在雨污合流管,可能存在雨污不分、管道套管道的情况。

  原理上,这种情况可以依靠技术解决,比如探地雷达或者管道机器人。

  不过,现实往往更为复杂。有的管道年久失修、层层开发,由于过去的粗放式发展,管道设计也不精细。这种情况下,把高成本的管道机器人塞进去也白搭。此前曾有过案例,为了摸清复杂暗管分布,环保督察时掘地三尺,直接挖开看,不过,这属于实在没辙的破坏式方法。

  最终结果可能会出人意料。

  唐山组第19组组长赵肖说,排口数量以及污染物总排放量,跟之前掌握的数据可能存在很大差距。长期以来,对流量这块没有做过详细监测。而溯源,是掌握排放量的基础。

  他建议,溯源后要分类、分阶段治理。有排放标准的,必须纳入监管。养殖类等没有排放标准的,制定标准再纳入监管。按照功能,不同的职能部门“领走”自己的监管任务。

  溯源和整治不可分割,如果能从源头监管,某种意义上也不需要溯源。

  此次生态环境部牵头建立台账之后,溯源和整治将交给地方政府。

  宋鹭分析,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地市政府直接牵头,如果监管不到位,考核的是当地政府,跟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一样,强调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理念

  既往不咎着眼未来

  排查正在进行,地方官员有些坐不住了。

  有口皆查、应查尽查。通过管道、涵洞、沟渠等直接排放污染物的排口,或通过河流、溪流等间接向渤海排放污染物的排口,都在这次统计范围中。

  有可能地方上报排口数百个,最后统计数据成千上万。彻底排查后,实际入海排污口可能是过去掌握数据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这些是否归咎于地方履职问题,予以追责?意见不一。

  官方的表态打消了地方疑虑。

  生态环境部认为,由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导致排污口暴增,不作为地方履职问题。

  换言之,过去的事情过去了,既往不咎。眼下主要着眼未来,重点是要建立底账、解决问题,及时化解消除历史遗留问题。不过,底数暴增后,地方管理者又开始焦虑,除了工业点源,还有农业面源,五花八门,如果未来全部纳入监管,工作量太大。

  虽然担心和焦虑,也有地方官员逐渐接受和理解。

  “这是好事儿啊!”唐山当地一位官员对排查行动比较认同,“问责不是目的,掌握底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置是真的。”

  李干杰曾定义过排污口的排查,排查时有一算一,把排污口全部排查出来,实行清单式管理,拉条挂账。

  意义

  为治理海域提供样本

  “海洋是万物的汇。”生态环境部海洋司相关负责人曾说,由于地势低,陆地上的排放,终将归于海洋。

  渤海作为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严峻。

  由于战略地位突出,我国选择在渤海打响海洋环境治理头炮。

  除了此次首批4个试点城市,环渤海三省一市还有9个城市需要摸底。按照计划,今年底前,环渤海所有城市将完成入海排污口排查和监测。

  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入海河流水质状况不容乐观,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

  近岸海域水质显示,上海和浙江近岸海域水质极差,天津近岸海域水质差。

  毋庸置疑,渤海的攻坚,将为其他海域环境治理提供样本。

  “每一步都不顺畅,啃了很多硬骨头。”一位排查人员说,渤海排查,没有一个成熟的技术路线和现场途径。

  赵肖信心十足,渤海攻坚可以提供一系列抓手和技术,清理整治并出台一系列新的技术规范。

  同时,渤海陆源和海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攻坚任务,通过此次“试炼”,终将推广到其他海域。

  换言之,我国海洋环境治理的方向和成效,将看渤海这一役。

  新京报记者 邓琦

【编辑:叶攀】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