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打造国产信息系统“样板间”

2019年09月26日 19: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 张素)记者26日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获悉,该集团以706所为牵头单位,率先研发了国产通用终端、服务器、云平台等一系列计算机产品,打造出首个复杂、大规模国产信息系统“样板间”。

  源起:研制中国自己的计算机

  1956年,中国官方决定将计算机纳入到《十二年科学发展长期规划》,将开创中国计算机技术事业等项目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从那一刻开始,“中国做自己计算机”的种子便在这片神州大地上悄然孕育。

  从“仿制”入手,1958年,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部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研制成功。时任中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计算机)研制工程组副组长的706所第一任所长张梓昌,直接领导了该所技术骨干对103机的研制工作。第二年,团队又完成了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4计算机)的研发。

  分析指出,虽然103机、104机这两型“元勋”计算机体积庞大,计算速度和存储容量也差强人意,但它们无疑是中国计算机史上划时代的壮举,并为航天工程、核工程研制及天气预报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计算支撑。

  此后,中国的计算机研制从仿制正式踏上自主创新之路。以103机、104机研制经验为依托,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119机研制工作启动,706所专家虞承宣担任机器总体与逻辑设计的领导工作。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快的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的成功研制证明了中国有能力实现“别人有的,中国会有;别人没有的,中国也能有”这一目标。

  守望:在泥泞里培育春天

  中国计算机事业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走得还算顺利,接下来的20年则显得有些步履维艰。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时任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计算机顾问的张梓昌提出了依靠国产信息技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倡议。但由于受到综合国力和科研资源等多方面的制约,这项倡议并未被充分采纳,中国自主研发计算机的进程也被推迟。

  706所决定咬紧牙关身体力行干起来。没有项目背景、没有资金支持、没有研发人员、没有研发经验……他们凭借着理想和信念走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不久后,天熠操作系统雏形——MMOS应运而生。

  作为全面参与国家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706所先后打造出“五个第一”,分别是:国内第一个小型无针注射器、第一个军用电子地图仪器、中国第一台能抗核爆冲击的密码设备、第一台低辐射计算机,以及全国铁路系统第一台电话号码查询机。还打造出“五个领先”,即:国内领先的电话计时计次计费系统、电冰箱保安器、印染总厂管理信息分析系统、中风预报仪以及外贸公司进出口业务办公信息系统,国产信息化产业的链条日渐完善。

  奋进:自主创新,逐梦强国

  进入21世纪,中国航天科工将706所在国产化计算机领域沉淀的智慧结晶进一步延伸,打造起国产化信息系统。

  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团队成员就翻阅各种书籍、资料,自编出一套厚厚的“宝典”;缺乏相应知识,团队成员就每天加班加点,抱着专业书籍勤补恶补;为加快研发进度,成员们经常不分昼夜地测试、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在不断学习与研制的过程中攻克了重重技术难关。2010年,706所打造出其第一台基于龙芯3A处理器的国产服务器。

  中国航天科工以706所作为牵头单位,进一步研发了国产通用终端、云平台等一系列计算机产品,打造出国内首个复杂、大规模国产信息系统“样板间”,初步实现了国产化信息系统上线运行。系统响应速度越来越快,目前已基本满足使用者的日常办公需求。

  相关专家表示,70年来,历经艰难而生的国产信息系统已经逐渐成长壮大,从“可用”迈向“好用”。未来,它将继续肩负护航国家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使命,助力中国更好实现“网络强国、数字强国”梦。(完)

【编辑:刘欢】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