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政协委员讲述提案故事: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中国式民主“很管用”

政协委员讲述提案故事: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中国式民主“很管用”

2019年11月07日 22:55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11月7日电 题:政协委员讲述提案故事: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中国式民主“很管用”

  中新社记者 邢利宇

  谈起粤港澳大湾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全国政协常委、香港裕华国产百货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国春7日在北京说,很开心看到自己提案中的建议逐步实现,如促进人才交流、“一小时生活圈”、183天税务安排、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各项措施。

  当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彰全国政协成立70年来100件有影响力重要提案。这也是人民政协成立以来第一次针对提案进行表彰。余国春在2010年提交的《关于加快粤港澳合作推动珠三角经济圈发展的提案》是其中之一。

  “我记得,2009年国家颁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首次把粤港澳合作提升到国家层面。”余国春回忆,彼时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珠三角企业出口大幅缩减,当地大批港资企业也深受影响。

  通过调研与思考,2010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余国春提出上述提案,建议珠三角地区把握当时世界经济再分工的机遇,加快加强与港澳的合作,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将大珠三角经济圈构建成可与纽约、东京匹比的世界经济圈。

  如今,吸纳并远远超出自己提案建议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起步,余国春表示对这一区域未来发展“十分期待”。

  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主要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在不久前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指出,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民主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

  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政协委员个人通过调研提出问题,经过思考研讨提出解决方案,写入提案,并经各方采纳落实,从而推动经济社会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提案”可谓中国式民主“管用”的具体载体之一。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李智勇介绍,全国政协成立70年来,共收到提案14万余件。

  这些提案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全国政协常委、澳门妇女联合总会会长贺定一在2012年提交的《关于尽快出台横琴开发优惠政策落实细则的提案》此次也获得表彰。

  2009年《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正式对外公布。贺定一回忆,我们感到这个对澳门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喜讯。但国家这么好的政策怎么去落实?具体优惠政策是什么?我看到这些方面不明确的话,有很多业界人士持观望态度,便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提案。

  “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这个提案得到高度重视,相关建议得到落实,而且比我当时提案中的建议落实得更细。”回顾横琴开发10年、提案提出7年来横琴的发展及与澳门的合作,贺定一开心地表示。

  九三学社中央《关于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提案》2003年提出,此次也获表彰。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专职副主席赖明表示,知识产权问题,社会各界都非常关心。2000年开始,九三学社针对问题进行深入调研。该次提案提出的六点建议以及之后陆续提出的相关提案,都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并在落实和实施后成效非常突出。如从2007年到2017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8.4万件,增长到135.6万件。

  从此,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加强,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基本建立起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门类较为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高,知识产权对外合作不断深化,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此次获表彰的还有,民进中央于2017年提出的《关于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建设的提案》。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朱永新介绍,这一提案对强力反腐,提出了加强巡视制度的协调性、加强对“关键少数”的监督等更细致的建议。

  谈到获表彰提案,李智勇说,一些提案是众多政协委员和党派团体长期关注、多年提出,经过持续的推动,产生了很好效果和社会反响。

  从人民政协历史上的第一件提案,1949年《请以大会名义急电联合国否认国民党反动政府代表案》,到《关于免征农业税的提案》《关于积极应对区域灰霾污染的有关工作的提案》,以及关于三峡工程建设、关于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的若干提案等等,不难发现,许多发生在民众身边、耳熟能详的“中国故事”,背后都有着一份份“提案”所发挥的力量。

  1986年起担任政协委员,余国春可以说是中国协商式民主发展实践中的一员“老兵”。多年来通过参与会议、撰写提案、考察交流、专题调研等,不断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积极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余国春说,这对政协委员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感和参与感,更是一种责任。(完)

【编辑:王禹】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