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访国务院参事汤敏:如期脱贫信心何来 如何攻“坚”?

访国务院参事汤敏:如期脱贫信心何来 如何攻“坚”?

2020年02月27日 15:11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抗击新冠肺炎)访国务院参事汤敏:如期脱贫信心何来 如何攻“坚”?

  中新社北京2月27日电 题:访国务院参事汤敏:如期脱贫信心何来 如何攻“坚”?

  中新社记者 王祖敏

  日前,中国高层和相关部门均在不同场合表示,2020年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已造成巨大损失且仍在延续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给完成这一任务带来重大挑战。

  27日,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就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信心何来、有何难点、如何解决等问题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电话专访。

  信心何来?

  汤敏称,在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整体消除绝对贫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的首次。从他个人而言,他对年底实现这一目标充满信心。

  首先,中央高度重视。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专门强调要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并对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就业,农畜产品产销对接,健全防止返贫机制等方面做出部署。中央的一系列举措,也为年底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了保障。

  其次,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已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至2019年末,中国已有95%左右的贫困人口脱贫,农村贫困人口还有551万人,主要集中在一些疫情影响不太严重的深度贫困地区。在脱贫标准上的“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绝大部分地区已经达到,短暂的疫情对贫困户的兜底保障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第三,中国有体制优势,可以在重点任务上汇集全国之力;还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如能加以妥善利用,可以消化贫困地区及贫困户的农畜产品以及贫困户农民工的就业等问题。

  第四,春节期间本不是生产的高峰时期,疫情除了对服务行业影响较大外,第一第二产业如能快速复工,所受影响有限。

  目前,中国疫情总体形势出现向好趋势。除湖北外,各地都在加快复工进程,全国的经济、社会秩序正在有序恢复。现在距年底还有10个月,中国还有足够的时间去统筹完成全面小康和脱贫攻坚任务。

  有何难点?

  汤敏认为,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保障贫困户以及大量脱贫户的收入达标。而受疫情影响,一些贫困地区的产业受到重创,农民工的外出务工之路更加艰难,直接影响到上述人口的收入状况。

  汤敏举例说,由他担任主任委员的中国慈善联合会乡村振兴委员会去年曾在全国六个省培训了一万多名返乡创业青年。这些年轻人大多在当地成立了种植养殖的农村合作社,带领村民特别是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前两天他们找了一批养鸡户在网上座谈,大家反映,如果路再不通、市场再不恢复,他们的鸡就会饿死,他们带领的农户就有可能要返贫。

  “除了那些染病去世和重症的患者外,这次疫情对个人影响最大的当是这些贫困户。他们本来就因地处偏远、各方面条件欠缺而成为脱贫攻坚的难点,承受风险的能力太低,特别是那些徘徊在贫困线边缘的群体,很容易被一击而‘溃’。”

  一些贫困地区和人口在内生“造血”动力不足时,外出“输血”的渠道也因疫情受阻。2019年,中国农民工总数接近3亿,但目前,仍有相当规模的农民工未能返岗或就业。

  汤敏介绍称,贫困地区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收入占很多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他们的返岗和就业形势将直接决定这些贫困户的生活水平和脱贫状况。

  如何解决?

  要解决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的“内”忧“外”困,汤敏认为需“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在扶持贫困地区产业方面,当务之急是打通农副产品的销路。”他称,如今中央强调对疫情实行分级分区防控,除湖北外各地的交通在逐步恢复,希望有关部门能有相关举措,将扶持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放到与疫情防控同样重要的位置,为当地农产品的输出开辟绿色通道,并建立相应投诉和处理机制。

  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是汤敏的另一个建议。“我们正在发起一个‘吃货扶贫’‘吃货助农’活动,号召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和电商平台优先购买贫困地区的农产品,鼓励消费扶贫。”汤敏说。

  但在市场竞争中,贫困地区产品的竞争力和物流速度都处于劣势,他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够出面扶持,扩大这些贫困地区产业的销售渠道和生存空间。

  对于畅通农民工的“外出”通道,汤敏称,需要加快企业的复工复产,对一些吸收了大量农民工的中小企业给予适当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扩大招收农民工,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工。

  汤敏认为,对于暂时难以外出的湖北农民工当前的处境和以后的就业还需重点关注。他建言,目前可利用这段时间给他们开展远程职业培训并给予适当补贴,一方面提高他们的相关知识,或是学习一种新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保障其基本生活,一旦疫情结束,助他们迅速返岗或就业。(完)

【编辑:黄钰涵】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