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促进砂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答记者问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促进砂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答记者问

2020年03月27日 14:59 来源:新华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加快“开前门”和坚决“堵后门”并重——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促进砂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答记者问

  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 题:加快“开前门”和坚决“堵后门”并重——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促进砂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安蓓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砂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

  当前促进砂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主要考虑是什么?是否意味着会放松生态环境监管?如何进一步加强非法采砂综合治理?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27日就这些问题作出回应。

  坚决反对环保“一刀切”行为

  这位负责人说,指导意见的一个重要导向是要加强砂石行业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做到“开前门、堵后门”。

  “砂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不是粗放无序发展,而是要统筹做好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这位负责人说。

  一是推动砂石可采区域规划加快落地,统筹做好新建项目布局选址;对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砂石新建项目及配套矿山开采项目将给予积极支持;对原有合法项目,依法开展延续审批。

  二是坚决反对环保“一刀切”行为。对发现以生态环保为由,不分青红皂白地集中关停采石采砂企业等“一刀切”行为,发现一起,督办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对能够通过整改措施达到生态环保要求的企业,指导地方给予足够整改时间;鼓励暂未达到生态环保要求的砂石企业加快升级改造,实现复工复产。

  三是坚决查处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破坏生态环境的开采行为。对于法律法规有明确要求的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管控区域,生态环境部门将继续严格监管,禁止采砂采石活动;对乱采滥挖、只开采不治理、违法排污等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违法开采行为,将坚决依法查处,严格督促整改。

  切实保障砂石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砂石是工程建设中最基本且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建设用砂分天然砂和机制砂两大类。

  这位负责人说,当前,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工程项目正逐步有序复工复产。此时制定出台指导意见,及时部署各地切实保障砂石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对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济平稳运行,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意见提出,推动机制砂石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河道采砂综合整治与利用,逐步有序推进海砂开采利用,积极推进砂源替代利用,并明确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长期以来,我国砂石主要由区域市场就近供应,供需总体平衡,价格基本稳定。经过多年大规模开采,天然砂石资源逐渐减少,近年来国内主要江河来砂量大幅下降,加之一些地方对砂石基础性重要性认识不足,行业整治工作简单粗放,没有统筹好“堵后门”和“开前门”的关系,机制砂石企业数量明显减少,造成区域性短期供不应求,价格大幅上涨,低质砂石进入市场,增加基建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成本的同时,影响工程建设进度并带来质量安全隐患,亟须采取综合措施,稳定砂石市场供应和价格,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意见提出,各地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统筹做好促生产、保供应、稳价格、强监管等工作,保障工程建设和民生需要。市场供应紧张、价格涨幅较大的地区,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不受影响。切实保障防汛等应急用砂石。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允许和支持民营企业平等进入砂石矿山开采、河道采砂、海砂开采等行业,保护民营砂石生产企业合法权益。

  切实保障大江大河河道采砂秩序总体可控

  近年来,建设用砂供需矛盾突出、价格快速上涨,一些地方河道非法采砂问题突出,危害十分严重。

  这位负责人说,全面遏制河道非法采砂乱象,要压实主体责任。指导督促各地严格落实河道采砂管理责任制,对辖区内有采砂管理任务的河道,要逐河段公布采砂管理河长、行政主管部门、现场监管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4个责任人名单,压紧压实责任,接受社会监督。

  这位负责人强调,在全国范围内,指导督促各流域、各地结合实际,开展非法采砂专项整治,实行台账管理,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切实维护采砂秩序,确保河道安全。“突出以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为重点,严格管控长江中下游采砂活动,狠抓黄河晋陕峡谷段非法采砂整治,切实保障大江大河河道采砂秩序总体可控。”

  这位负责人指出,要坚持清理整治与建章立制相结合,建立非法采砂问题“查、认、改、罚”快速查处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准确认定问题、迅速清理整治并严肃执纪问责。同时,针对河道采砂管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责任制落实、规范化管理、加强部门合作、联合执法打击等制度,推动建立河道采砂管理长效机制。

【编辑:叶攀】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