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 官方:坚决防止疫情新燃点

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 官方:坚决防止疫情新燃点

2020年05月13日 21:27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抗击新冠肺炎)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 中国官方:坚决防止疫情新燃点

  中新社北京5月13日电 题: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 中国官方:坚决防止疫情新燃点

  中新社记者 余湛奕

  当前,中国疫情防控工作已经从应急状态进入到常态化防控状态。在13日举行的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中国官方对如何落实常态化防控进行了详细解答。

  个人防护常态化:以预防为主

  随着当前防控工作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民众生活也在逐步回到正常状态。

  进入影剧院等密闭室娱乐休闲场所要如何做好个人防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所长施小明表示,低风险区域开放影剧院,个人要做好四方面防护:一是优先采取网上购票或者是现场扫码购票的方式;二是尽量避免直接用手触碰影剧院的公共设备或者设施表面,特别要加强手卫生;三是随身携带口罩,当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尤其是一米距离内时要佩戴好口罩;四是减少与朋友相约观影,尽量自己或者陪同家人观影。在影剧院内减少聚集性谈话。

  在日常参加会议或会展防控方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低风险地区各种会议都可以召开,但是需要防控措施到位。如果能够用视频召开的会议还是尽可能首选视频召开。需要现场召开的会议,应该尽可能地开短会,尽可能地缩小人员范围。

  涉及到会议要吃饭、聚餐的问题,吴尊友表示,聚餐也是可以的。但要把握一个原则,能不聚的尽量不聚餐,能在户外吃的就不在室内,在室内要注意通风,并尽可能地缩短聚餐时间。

  “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一米线、公筷制、少聚餐,这些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行为方式不仅能够防控新冠肺炎,也能够防控其他传染病,是很好的措施。”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说,做好个人防护的常态化要以预防为主,希望这些良好的习惯变成民众生活常态。

  重点场所、人群防控:加强防护指导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列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防控问题。

  贺青华表示,在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全面开放商场、超市、宾馆、餐馆等生活场所,分类有序地开放其他公共娱乐场所。医疗机构、学校、养老机构、监管场所等重点机构要根据机构特点认真进行排查,补齐短板,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针对重点人群,实施应检尽检,尽可能发现潜在的感染者,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研究员冯录召表示,包括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对发热患者、对新入院患者以及陪护人员,海外入境人员要进行检测。针对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以及监所的工作人员、口岸检疫人员、边防检查人员也要开展检测。

  “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残疾人和有关重型疾病人群要保持正常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清淡饮食。同时做好自我健康监测。”施小明表示,到医院就诊时尽量选择网上提前预约挂号,医院可以实施分时段就诊策略,避免集中就诊,尽可能地缩短就诊时间。对一些在孕早期或者中期没有特殊问题的孕妇,可以在医生建议或者指导下根据当地疫情形势确定产检间隔的时间。

  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或者严重慢性病患者,这类需长期服药的人群,施小明则提醒,不能擅自停药。可定期去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开药或者经医生评估后可以开长处方,减少就医开药的次数。

  校园防控:应制定专门疫情防控方案

  学校由于人员密集,是很多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疫情高发场所。

  冯录召表示,近期新冠疫情在境外仍在蔓延,中国内地也有个别地区还在发生聚集性疫情,所以在学校里要非常注意新冠疫情带来的风险,尤其是陆续开学之后。

  冯录召认为,学校应该围绕关键环节和重点措施制定专门的疫情防控方案、应急处置预案和工作制度,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教育部门和学校也要和卫生健康、疾控以及就近的定点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沟通,形成“点对点”的协作机制。

  “要加强学生因病缺课以及教职工因病缺勤的监测,严禁教职工带病上岗、学生带病上课。”冯录召说,要控制校内的人员密度,实施一个相对封闭的管理措施,如控制聚集性活动,人与人之间保持一个安全的社交距离。

  他同时指出,要加强教室、食堂、宿舍这些学生经常活动的聚集场所以及一些洗手间、洗漱间的环境卫生,以日常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不需要天天消毒。对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要提升它的消毒频次、清洁频次,加强通风换气。

  如果师生发现自己有可疑症状怎么办?冯录召说,要及时向学校报告,采取居家隔离或者到医疗机构就诊排查的措施。(完)

【编辑:白嘉懿】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