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武汉为何“全员检测”?中国“销毁病毒样本”?疫情二次暴发?官方密集回应关切

武汉为何“全员检测”?中国“销毁病毒样本”?疫情二次暴发?官方密集回应关切

2020年05月15日 21:24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国家卫健委回应:武汉为何要对全市进行核酸检测?来源:中国新闻网

  (抗击新冠肺炎)武汉为何“全员检测”?中国“销毁病毒样本”?疫情二次暴发?官方密集回应关切

  中新社北京5月15日电 题:武汉为何“全民检测”?中国“销毁病毒样本”?疫情二次暴发?官方密集回应关切

  中新社记者 李亚南

  当前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国内防范疫情反弹任务仍然艰巨繁重。针对外界近期关于对中国一系列防控举措的关切,中国官方相关负责人15日给予密集回应。

  武汉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有利于精准防控

  近期,武汉发生了聚集性疫情,当地决定开展全员新冠病毒核酸筛查“十天大会战”,引发外界关注。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15日在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回应称,该举措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疫情范围,是落实“四早措施”的重要举措,也是统筹推进复工复产复学和做好常态化防控的重要保障。在对疫情风险、检测能力进行全面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扩大核酸检测的范围,既有利于精准防控,保护群众健康,又有助于人员的合理流动、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活秩序的全面恢复。

  “拒绝世卫组织去武汉P4实验室”之说不符合事实

  针对外界存在的“中国拒绝世卫组织派代表团赴武汉实验室”的说法,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际司监察专员李明柱表示,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一直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向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疫情信息。

  李明柱称,1月20日、21日,中方接待了世卫组织专家组到湖北武汉考察,专家组访问了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实验室,还与湖北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2月16日到24日,中方接待中国—世卫组织联合专家考察组,专家组分别赴北京、四川、广东和湖北武汉,全方位深入调研疫情形势、防控措施、医疗救治、科研攻关等情况。世卫组织从来没有就参观某一个实验室提出过请求,所以“拒绝世界卫生组织去武汉实验室”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中国下令销毁病毒样本”之说有意混淆视听

  针对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宣称的“中国曾销毁病毒样本并拒绝和其他国家分享病毒毒株”的说法,中国国家卫健委科教司监察专员刘登峰直言这纯属断章取义,有意混淆视听。

  刘登峰表示,疫情发生后,中国立即组织国家级高水平专业机构进行病原的平行鉴定工作,他们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就是为了早日鉴定病原体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对病原体的致病性保持高度警惕。基于防范生物样本病原泄漏、确保生物安全的原则,根据专家综合研判意见,中国确定了对引起不明原因肺炎的病原体暂按二类高致病性病原进行管理。

  “关于病原微生物毒株分享,中国始终持积极开放态度。”刘登峰称,愿意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框架下,有序分享新冠病毒毒株,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科学研究。

  和美国沟通非常早 没有任何保守迟疑

  针对中国官方公开证实病毒“人传人”是否及时,以及美国一些官员宣称中方没有及时共享病毒资料、数据等问题,曾益新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对它的致病病原、潜伏期、传播方式、传播能力、感染来源都还不确定,国家卫健委组织了多学科专家在临床病例有限的情况下,抓紧时间开展了病因学和流行病学的调查,加强对感染者临床表现的研判,目的就是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

  “我们和美国的沟通和交流是非常早的,而且频度也是非常密切的,沟通交流也是多方位,有卫生部长之间的,有两国疾控中心主任之间的,有专家教授之间的,我们在这方面没有任何的保守,也没有任何的迟疑,做到了尽量地分享信息,促进两国之间、包括全球的疫情防控。”曾益新说。

  境外疫情输入引发的反弹风险总体可控

  当前,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还十分严峻,随着中国一些地区也陆续出现聚集性疫情,民众担心疫情会不会二次暴发。

  “目前通过前一段的防控工作,中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和阶段性胜利。”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二级巡视员崔钢称,我们积累了行之有效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经验,公众的防护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同时,随着中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落细,因境外疫情输入引发中国疫情反弹的风险,总体上是可控的。

  “无症状感染者”相关信息公开、完整

  针对无症状感染者有感染能力,却未被纳入官方统计确诊病例的做法,曾益新指出,无症状感染者既包含所谓的隐性感染者,也包含感染以后还处于潜伏期的人群,所以用“无症状感染者”来统称。此外,中国官方每日疫情通报有一部分专门报告无症状感染者和转为确诊病例的数量,这部分信息是公开的、完整的。(完)

【编辑:白嘉懿】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