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广东省大规模清除"植物杀手"薇甘菊

2008年12月15日 11:15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发表评论

  用刀砍,用锄头挖,用药喷,一棵棵被薇甘菊完全缠绕包围的树木露出了真面目,开始了新生活。这是记者今天在博罗县开展的大规模除治薇甘菊的大行动看到的情景。据广东省林业局局长张育文介绍,广东省林业局将联合农业、国土、市政园林、交通等部门,在珠三角地区开展大规模薇甘菊除治行动,采取化学防治、人工铲除、植物群落改造、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办法,用三年左右时间遏制有害生物薇甘菊在珠三角的蔓延势头,保障森林生态健康、安全。

  薇甘菊能随风传播扩散繁殖能力超强

  薇甘菊为草本或灌木状攀缘藤本,是世界十大有害杂草之一,被称为“植物杀手”,是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主要生长于林缘、果园、溪河岸边、路边、铁路沿线、低洼潮湿的空旷地以及城市公园和交通工具频繁经过的林地。薇甘菊的生长快速,能快速入侵、蔓延绞杀临近植物,使它们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最终将这些植物“绞杀”至死。

  据专家介绍,薇甘菊在秋冬时温度低于20℃就会进行有性繁殖,其种子相当微小,瘦果黑色,冠毛白色,每籽粒不过0.1毫克,可随风飘流迁移到遥远之地,乘风传播扩散其种子是薇甘菊广泛入侵的重要原因。薇甘菊的茎节和节间都能生根,每个节的叶腋都可长出一对新枝,形成新枝株,故薇甘菊的英文名称又叫“一分钟一英里”。薇甘菊的生长期很短,在广东常常春天发芽,秋天就可开花了,从花蕾到果实成熟只需半个月左右。薇甘菊的种子量非常大,一株就有几千粒,随风散播的能力比蒲公英还强,也可通过人畜携带传播。

  珠三角深受薇甘菊毒害

  据了解,薇甘菊于上世纪80年代从香港扩散至深圳市,90年代末蔓延至珠江三角洲广泛地区,并继续向周边地区扩展。目前,广东全省11个市、27个县级行政区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发生面积共计16.4万亩,在珠江三角地区较为严重。主要发生区:惠州市2.77万亩(惠城、惠阳、大亚湾、博罗、惠东),广州市1.46万亩(黄埔、番禺区、增城),深圳市9.99万亩(罗湖、福田、南山、宝安。龙岗、盐田),珠海市0.48万亩(香洲、斗门、金湾),东莞市0.22万亩,中山市0.3万亩。

  目前,广东省和云南省是我国薇甘菊受灾最严重的2个省份,两省每年因薇甘菊造成的生态损失达十亿元以上。深圳是我省遭受薇甘菊侵害的最重的“重灾区”,去年的受灾面积约8万亩,今年进一步蔓延到10万亩,不少林荫道、公园、自然保护区都发现了薇甘菊的踪迹,在梧桐山、仙湖植物园、深圳水库、梅林水库周围等生态敏感区,都发现了薇甘菊。据专家推算,去年深圳因薇甘菊造成的生态经济损失达到2700万元,今年将超3000万元。今年以来,我省广州、深圳、珠海、惠州、阳江、江门、东莞、中山、揭阳等市实施防治薇甘菊共计12.3万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薇甘菊在珠三角依然呈进一步蔓延之势。

  大规模联合清剿薇甘菊

  据广东省林业局张育文局长透露,广东省林业局将先期下拨100万元紧急经费用于珠三角除治薇甘菊,并将联合农业、国土、市政园林、交通等部门实施综合立体防治,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遏制薇甘菊在珠三角的蔓延势头。同时,省林业局将组织科研单位进一步加强薇甘菊防治技术研究,建立以农业、生物、生态控制为基础,结合化学防治高效持久的技术体系,为全面控制薇甘菊危害和蔓延提供技术支撑。省林业局要求,珠三角各林业部门要统一认识,协力作战,加大投入,精心组织,在春节前要形成除治薇甘菊高潮,达到“快治、安全、有效”的防治目标。

  据了解,防治薇甘菊目前在世界上尚属科研难题,经过10多年努力,探索出四种比较有效的防治薇甘菊办法:化学防治、人工铲除、植物群落改造、生物防治。但每种防治办法存在一定的缺点,例如化学防治会将周围的生物和微生物杀死,破坏生态平衡,人工防治成本大,而且薇甘菊种子会随风飘动到下一年生长更快,影响防治效果。单一的防治办法难以有效防治薇甘菊。专家建议,要吸取现有化学防治、生态防治薇甘菊技术方法的特点优势,按不同发生区(点)地类实施相应最佳措施或综合措施。例如,采用化学防治与林分改造相结合方式综合防治薇甘菊。根据薇甘菊的种子和幼苗生长对光有很强依赖性的习性,在施用化学药剂灭杀薇甘菊后除治区留下的空地,尽快种植速生乡土阔叶树种,使栽培树木把空地占领,减少或避免薇甘菊的重新生长,达到防治薇甘菊的目的。

  相关材料:

  薇甘菊危害状况

  薇甘菊在其适生地攀缘缠绕及复盖乔灌木植物,危害天然次生林、风景林、水源保护林、经济林等,对6~8m以下天然次生林、人工速生林、经济林、风景林的几乎所有树种,尤其对一些郁密度小的次生林、风景林的危害最为严重。由于薇甘菊生长迅速,具有强烈的追光性,可在短时间内覆盖树冠,使树木窒息死亡。疏林树木、林缘木被薇甘菊缠绕,出现枝枯、茎枯现象,呈现明显的逆行演替趋势。而且,被薇甘菊“缠”死的树木较其它原因死亡的树木腐烂得更快,通常一片树林从薇甘菊开始蔓延到腐烂倒塌,最后退化为荒地,直接对森林和农田土地造成巨大影响。同时,薇甘菊潜在的危害性,也对国土绿化与生态环境带来长远的不良影响。不少林地因受薇甘菊绞杀,乔、灌木死亡而退化为草地,出现了大面积的林窗。有专家预言,薇甘菊若任其发展下去,森林中的林窗面积将继续扩大,使大面积的森林变成草地,生态环境会严重恶化。

  目前采取的防治措施

  1.化学防治。使用70%嘧磺隆,商品名森草净,杀灭薇甘菊的根、茎、叶。用药量为0.1g/m2,用水稀释2500倍喷施。能在2~3个月内彻底杀灭薇甘菊。施用森草净须注意避免其他敏感植物(如叶榕、野贮麻、马樱丹等乔灌木及其他菊种、十字花科、禾本科植物),以免受药害。

  2.人工铲除。对散生或者不适宜使用“森草净”的区域(森草净对十字花科植物十分敏感,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薇甘菊营养生长期,采用人工的方法,铲除地上部的藤蔓,挖出根部,集中烧毁或就地深埋。

  割除活树上薇甘菊。夏季采用人工的方法,用刀、剪等将上树严重危害的薇甘菊的藤茎在离地面0.5米处割断,并挖出根部,集中烧毁或就地深埋,使被覆盖或缠绕尚未死亡的树木恢复生机。

  3.植物群落改造。植物群落改造治理薇甘菊是以促进原有的有益或无害植物的生长、栽植适当的植物种为主的措施,营造不利于薇甘菊生长的群落环境,取得抑制薇甘菊危害的近期效应,并使经改造的群落能自我维持或正向演替,且能向周边扩张,在自然过程中逐渐产生排斥薇甘菊生长的长期效应。

  由于薇甘菊在较郁闭的群落中生长不良,通过植被改造增加群落荫蔽度,可减少直至控制薇甘菊危害和扩散。在薇甘菊为害严重的山地,铲除薇甘菊等杂草后种植乡土阔叶树种,搭配种植三裂蟛蜞菊、野牡丹等灌草植物。

  4.利用菟丝子控制薇甘菊。经研究证实在广东地区的田野菟丝子能寄生在薇甘菊藤上。田野菟丝子在多种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较多地选择寄生于薇甘菊上。利用菟丝子侵染薇甘菊,直至薇甘菊完全死亡,随后,其他植物得以生长,占据薇甘菊死亡后腾出的空间。

  5.利用天敌昆虫。研究人员发现,本地天敌紫红短须螨对薇甘菊控制有良好效果。

  综合防治措施:

  1.化学防治与林分改造相结合。

  根据薇甘菊的种子和幼苗生长对光有很强依赖性的习性,在施用化学药剂70%嘧磺隆灭杀薇甘菊后除治区留下的空地,采取植树造林,尽快使栽培树木把空地占领,减少或避免薇甘菊的重新生长。特别是对于已经受到危害的人工林、次生林和丢荒地,可以在施用化学药剂70%嘧磺隆2-3个月后,在林中的空地上或树木不太密集的地方(通常树木郁闭度在70%以下),人工种植速生乡土阔叶树种,如:幌伞枫、海南蒲桃 、藜蒴、红荷(荷木)等,尽快将“林中空隙”郁闭起来,达到防治薇甘菊的目的。

  2 .化学防除与田野菟丝子控制相结合。

  由于田野菟丝子能寄生在薇甘菊上,致死薇甘菊,有效控制薇甘菊的危害,并能与薇甘菊长期伴随共生共灭。在薇甘菊危害特别严重区域,特别是湿地、湿润的生境,化学防治不能完全将其杀灭。因此,在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后,人工引入(扦插)田野菟丝子,让田野菟丝子来控制施药剂除治后新萌发的薇甘菊。

  3.不同生境中薇甘菊的综合防治。

  按受薇甘菊危害的林地不同生境状况,采用不同的综合防治措施。

  山坡地上的次生林:化学防除+林分改造,化学防除+引入田野菟丝子。

  山沟或湿润地(光照较好):化学防除+引入田野菟丝子。

  山沟或湿润地(光照不好):化学防除+林分改造。

  丢荒地或草丛或小灌木林:化学防除+植树造林。

  林缘:化学防除+引入田野菟丝子。

  薇甘菊大面积分布区域:化学防除。(记者黄少焕 通讯员黎明)

编辑:吴博】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