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害到施害 流动人口子女"以暴制暴"思想蔓延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从受害到施害 流动人口子女"以暴制暴"思想蔓延
2009年06月12日 09:59 来源:法制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导读

  打工子弟学校的十多名初中生,在受到校外少年帮派勒索抢劫之后,因为没有足够多的钱财又转而抢劫校内小学部的学生,并痛殴了一名小学生。随后,这名小学生的家长纠集数名外来务工人员到学校闹事,四处寻找打人者声称要“以牙还牙”。

  长期研究流动人口子女犯罪问题的专家称,在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当中,一种令人担忧的“以暴制暴”的暴力逻辑正在传递……

  今年“六一”节前,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在京外来工子女时特别强调:进城务工农民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受教育机会,使这些孩子能够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对此,北京一家打工子弟学校的校长颇有感触:“我觉得对于流动人口子弟的关注将会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面。打工子弟学校诞生已经16年了,如果再对流动人口子弟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诸如犯罪等问题视而不见,那一代人就过去了……”

  阳光明媚的下午,北京树仁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们打闹着、说笑着涌向操场,准备排队回家,广播里传来柔和的女中音:“同学们,放学的时间到了……”

  位于操场一隅的教室里,13岁的少年陈晨(化名)有些拘谨地坐在记者面前,面无表情地讲述着与这个明亮的下午极不相称的事实:

  “他们把我拉到一个角落里,用木棍狠狠地打我的背,打了一会儿又拉到更远的地方继续打。我很疼,后来在家躺了一个星期下不了床……”

  陈晨所在的学校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西五环外衙门口村。陈晨口中的“他们”,是一个由辍学流动人口子弟组成,出没于附近几所学校的少年帮派。

  从受害者到施害者

  “以暴制暴”逻辑正在传递

  陈晨之所以被少年帮派殴打,是因为对方想拉他入伙。

  “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区经常会出没一些少年帮派,他们在抢劫殴打在校学生的同时又会吸收‘新人’入伙。”树仁学校校长赵生杰告诉记者。

  在赵生杰的学校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名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遭到了抢劫和毒打。第二天,这名学生的家长在痛斥自己的孩子“无用、无能”之后,手提碗口粗一人高的木棍在孩子被殴打的路段转悠了一天,并扬言一定要把打自己孩子的人“找到并打死为止”。赵生杰得知这一情形后大惊失色,发动了数名老师,极力奉劝这名学生家长返还。

  与此同时,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管庄的新公民学校,校长方原连日来也为一起连锁恶性抢劫事件而头疼不已。

  方原说,学校初中部的十多名学生在受到校外少年帮派勒索抢劫之后,因为没有足够多的钱财又转而抢劫校内小学部的学生,并对一名小学生进行了殴打。随后,这名小学生的家长纠集数名外来务工人员到学校闹事,四处寻找打人者声称要“以牙还牙”。

  “这种以暴制暴的逻辑只会让问题进一步激化,更严重的是,类似的恶性事件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扭曲孩子们的心灵。”方原对此十分担忧。

  事实上,此类事情已不是发生在一两个学校的个案。去年年底,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07年检察院受理的未成年人刑案,外地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共171人,占总人数的75%,比上年68%的比例又有所上升。

  “不单是北京,流动人口子女涉法犯罪现象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田坤告诉记者。田坤是北京一名律师,同时他还担任着河南省民办教育促进会的法律顾问,他曾在全国各地处理过多个流动人口子弟学校的法律事务。

  在河南,田坤发现,不少流动人口子女迷恋网络,进而逃课旷课,偷钱抢钱以满足上网的需要。

  在广东,田坤看到,一些由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组成的少年帮派在强收其他同学的保护费,“交20块钱派一个人保护,交50块钱派两个人保护”。

  在某地,田坤更是接触到了一起恶性事件:两名流动人口子弟在实施抢劫的3分钟内,将抢劫对象杀死。

  在辗转于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子弟学校的途中,田坤还发现,一种令人担忧的暴力逻辑正在传递:“大部分走上犯罪道路的少年,都有一个从受害者到施害者的过程,可能最开始是自己被人抢了,接着便想通过抢劫其他人来弥补损失。”

  安全感归属感缺失

  帮派组织产生巨大吸引力

  北京一家教育服务机构的创始人郭斌,曾进行过流动人口子女犯罪状况实证调查。他向记者出示了一张问卷统计,上面写着一些孩子参加少年帮派的原因:“加入帮派威风”、“被人欺负了加入帮派报仇”、“加入帮派好玩”……

  更引人注意的是郭斌手上的一个丁字型的铁质器具,竖向尖锐横向便于持握———这是一个流动人口子弟专门用来撬自行车锁的工具。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