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金新月"等毒源地对中国呈包围之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海关总署:"金新月"等毒源地对中国呈包围之势
2009年06月25日 09:20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国际禁毒日”前本报独家专访海关总署缉私局负责人

  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在我国反毒品走私的第一线,近年来,海关查获的走私毒品案件呈连年上升趋势,而身居全球几大毒源地的包围之中,毒源地对我国渗透明显加剧,我国海关缉毒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此,本报(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独家专访了海关总署缉私局相关负责人,就读者关心的毒品走私问题进行了深度对话。

  “金新月”“金三角”等毒源地对我国呈包围之势

  ●记者:我了解到,2001年全国海关侦办走私毒品案件还不到100起,而到2008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378起,这似乎表明我国海关缉毒工作面临的形势已经越来越严峻。我国毒品主要来自哪些地区?

  ●负责人:我国毒品主要来自境外。随着我国毒品滥用问题的蔓延,毒品消费市场持续扩大,“金新月”、“金三角”等毒源地对我毒品渗透明显加剧。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国内吸食毒品人员约100万人,年需求量十分巨大,而我国毒品(特别是海洛因)主要来自境外。2005年以来,我国已抓获外籍毒贩4000余名,涉及72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受毒品暴利的诱惑和刺激,我国一些地方走私毒品活动猖獗,有的形成了危害严重的走私毒品集团。国内外毒情的客观形势和我国物流、客流的快速增长,使我国面临的毒品走私形势日趋严重,我国正在成为主要毒品消费国及中转地。

  ●记者:从地理上看,这几大毒源地分别在我国的不同方位,可以说对我国的毒品走私形成了某种包围之势。

  ●负责人:是的,全球几大毒源地从不同方位向我国渗透。我国紧邻着“金新月”、“金三角”等毒源地。在“金三角”地区,缅北仍是对我危害最大的毒源地,我国消费的绝大部分海洛因和相当部分冰毒片剂均来自该地区,同时冰毒片剂渗透问题严重,去年仅云南就缴获了2.4吨,占国内冰毒片剂缴获量的四成,主要通过西南边境陆路通道走私入境;

  西北方向的“金新月”地区毒品问题基本处于失控状态,罂粟种植和毒品生产泛滥成灾,对我毒品走私明显加剧,而且从西北正面渗透转为兼从东南、西南两个方向航空、陆路渗透,大量内地口岸正成为新的走私入境地。去年全国海关查获来自“金新月”地区海洛因300多公斤,同比增长10%,占全国查获产自该地区海洛因总量的80%;

  在我国的东北方向,每年通过非涉关渠道对我国走私入境的毒品持续增加。南美地区的可卡因开辟中国通道迹象明显,去年缴获量激增到800公斤。因此,海关将长期面对境外毒品多头入境和全线渗透的挑战。

  由陆路到空港毒品走私路径出现重大变化

  ●记者:过去,走私毒品主要由陆路口岸进入,现在空港口岸也出现了毒品走私案件。这正是境外毒品多头入境和全线渗透的新苗头吧?

  ●负责人:境内外贩毒分子在通过陆路渠道贩毒的同时,也利用航空、网络、邮件、物流等方式贩运毒品。近3年来,西非、东南亚国际贩毒势力不断将“金新月”毒品从东南亚国家向我东南沿海、西南边境地区以及北京、上海等国际空港渗透,并出现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福州、厦门、海口、杭州、天津、武汉、长沙、南宁海关等相继查获走私毒品案件。今年以来,东南地区(两广、福建)及北京、上海地区立案走私毒品案件110余起,占全部案件的82%。走私人群由西非籍向东南亚籍、华裔人员转变,甚至利用孕期、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贩毒,查缉难度进一步加大。

  ●记者:您提到,毒品携带由正常人群向非正常人群转移,比如出现了艾滋病人和孕妇携带毒品入境。这些特殊人群,无疑会给执法人员带来执法风险,从现行法律上说该如何处置?

  ●负责人:无论是正常人群走私毒品抑或是特殊人群贩毒,海关都严格依法处置。贩毒集团在利用特殊人群走私贩毒时,的确给海关执法带来一定的风险,譬如,在查获利用艾滋病人走私贩毒中,办理特殊人群人体藏毒案件中,往往面临较大执法风险,对犯罪嫌疑人监护排毒一般需要较长周期,最长多达十几天,而犯罪嫌疑人来自不同国家及地区,民族风俗、饮食习惯各异,且患有艾滋病、肺结核等高危疾病,防范不慎极易导致海关关员意外染疾,或嫌疑人意外身亡。为此,海关积极防范执法风险,一方面快速查明犯罪嫌疑人身体状况,做好相关防护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对走私毒品犯罪嫌疑人的侦审工作,及时与外事部门、检、法机关沟通。

  ●记者:从走私手段和规模来看,发生了那些变化?

  ●负责人:可以说花样翻新,花招频出。国际贩毒集团为追逐毒品高额利润,逃避海关打击,不断变化走私藏匿方式,从行李夹层藏匿、食品包裹、书本挖空到利用地毯经纬线织入毒品、衣服纽扣藏毒、汽车活塞藏毒、洋葱藏毒等等,藏毒手段和违法伎俩可谓层出不穷;此外,利用体内吞服藏毒是贩毒人员更隐蔽的藏毒方式,被吞服的毒囊外包装统一,结构紧密,耐腐蚀性强,能够长时间在体内停留。而且,从毒品包装和制作工艺上看,行李箱、衣服、纽扣、地毯、用于体内藏毒的毒丸等毒品包装,具有多批、量产和专业化团伙制作的明显特征,隐蔽性极高,加大了海关查缉难度。

  在走私规模上,个体携毒量不断上升,走私毒品气焰愈发嚣张。2008年旅检渠道查获走私海洛因案件中,超过85%的案件个案携毒量超过500克。从案件趋势表明,个体携毒量越来越大,2008年携毒量在2000克以上的27起,其中大于3000克的11起,大于4000克的9起。且出现多人多箱次集体闯关趋势。2009年3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连续查获2起利用行李箱藏匿走私大麻案,缴获毒品大麻共102公斤。

  携带人群出现中国留学生值得警示

  ●记者:听说今年3月海口的一个案子,携带人竟是两个年轻的中国女留学生。

  ●负责人:今年3月,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海关查获1起走私毒品入境案件,缴获藏匿于行李箱夹层中的海洛因4014.5克。经海口海关缉私局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捣毁了一个特大走私、贩卖毒品集团,目前抓获犯罪嫌疑人10名,其中包括2名中国籍女留学生,毒贩以花钱雇佣她们到国内送服装样品为名,携带大量的毒品走私入境,触犯了法律,毁掉了自己的前途。

  ●记者:有人说,孩子也不知情,是不是挺冤的?对此,司法上有什么解释吗?

  ●负责人:关于毒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观明知的认定问题,高法、高检和公安部2007年底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此有详细的表述与认定。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以后给人带东西,特别是别人付费让你带东西,要提高警惕。这是贩毒团伙转变视线,利用留学人员假期探亲访友时机教唆或欺骗其带毒走私。这一新情况的出现,警示我们:教育部门和派出机构应当加强对出国留学人员的教育,提示留学人员一方面切勿抱侥幸心理以身试法,另一方面不要轻易替人携带物品入关,以免被贩毒集团蒙蔽利用。

  目前,走私人群由前期的非洲籍黑人逐渐转向东南亚籍人,并由男性转向女性,近期甚至已经出现华裔水客、女留学生、无业女性赴外带毒的迹象。从出现华人带毒的迹象来看,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和社会多方面因素,华人被利用赴外带毒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

  建立三位一体海关缉毒工作新机制

  ●记者:这几年,海关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但毒品走私仍无法“斩尽杀绝”,应该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负责人:毒品问题,是一个国际化的问题,全球的毒品问题总体呈现恶化的趋势,国际毒潮泛滥的局面仍未改变。据联合国通报,各大洲毒情形势都在发展,毒品制造、走私、滥用问题更加突出。国内毒品涉及毒品犯罪活动持续增加,出现区域扩大,手段升级等特点。毒品问题的发展蔓延,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给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败坏社会风气,污染社会环境,诱发违法犯罪。

  海关缉毒工作是国家禁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青少年身心健康、事关国家稳定,事关国家兴亡,是海关的天职,不容置疑,不容推卸。2005年4月中央部署开展全国禁毒人民战争以来,在总署党组的领导下,全国海关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基础建设,加大查缉力度,深入推进海关禁毒人民战争各项工作,始终保持打击毒品走私的高压态势,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4月至2009年5月,全国海关共立案查处走私毒品案件1421起,缴获各类毒品3152千克,抓获走私犯罪嫌疑人1893名,查获毒品走私案件逐年递增。

  ●记者:下一步我们对毒品走私的打击重点在那些方面?

  ●负责人:为贯彻党中央决策,深入推进海关禁毒人民战争,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打击走私毒品的高压态势,海关总署近期将再次召开全国海关缉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我们要建立包括“海、陆、空、邮”各种渠道的“查、缉、控”三位一体海关缉毒工作新机制,形成大监管体系。

  同时,将涉及毒品等非涉税物品走私风险要素数字化、要素化和格式化,建立以毒品为代表的非涉税物品相关数据库,整合现有海关风险管理平台等信息系统,进一步发挥其指挥、协调作用和风险分析、研判、预警能力。当然,我们还要继续保持同周边国家(地区)海关、警察等禁毒执法部门以及亚太RILO等国际组织的良好关系,积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缉毒国际执法合作,进一步解决好境外毒源危害问题。

  海关缉毒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崇高,我们将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继续保持打击走私毒品的高压态势,坚决打好海关禁毒人民战争,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记者:陆敏)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