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江西“神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矶山湿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探访江西“神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矶山湿地
2009年06月27日 16: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江西省新建县南矶山,位于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的中心,由南山和矶山两岛组成,这里是江西赣江三大支流的河口与鄱阳湖大水体之间的水陆过渡地带。每年的九月下旬至次年三月,来此越冬珍禽候鸟在数万只以上,最多时达二十万余万只。其中,世界上濒临绝迹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最多时达近千只。 中新社发 段长征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南昌6月27日 (记者 段长征 傅华云) 地处江西省新建县南矶山,是一个“神奇”之地。位于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的中心,由南山和矶山两岛组成,这里是江西赣江三大支流的河口与鄱阳湖大水体之间的水陆过渡地带,仅距南昌市区60公里。

  “神奇” 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

  6月下旬,记者受邀采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有幸领略了这块“神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

  说南矶山的神奇,是因为它的地理环境独特,数十万亩大芦荡堪称一绝;说它的神奇,是因为有东方白鹤、黑颧、白鹤、丹顶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和200百多种各类野生珍禽来这里栖息。

  六月的南矶山湿地,芦苇青青,芦花绽放。清澈的湖面上,漂浮着水浮莲,菱角等水生植物,四周草地翠绿,野花飘香。大片大片的滩涂,波光粼粼,向北延伸,尽头是新建县的最北端。

  放眼望去,成群结队的夏候鸟白鹭或安静地在水边站立休息,或悠然漫步,或展翅高飞,像一群下凡的仙子,在这片不被打扰的“世外桃源”里,安心地隐居。

  保护湿地乡里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但保护好湿地是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南矶乡党委书记、乡长万长柳告诉记者。多年来,南矶乡把保护好这块“神秘”的湿地,作为乡里的第一要务,由此承担起这一着特殊的使命。

  万长柳说,前年湖北某投资商跑了6个多月,想搞4000多亩水面养龙虾项目,南昌一农业龙头企业打算用草洲建1万头规模的肉牛养殖项目,都被当地政府谢绝。

  数十年来,湿地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让南矶乡保持着原生态世外桃源般的清静。区域内数十万亩的草洲,生长着蒿草和芦苇层层叠叠,年复一年春荣冬枯。

  “此前,有一投资商看中这里取之不尽芦苇,想以此为原料,在此投资建造纸厂,遭拒后。又提出异地建厂,利用这里的野生芦苇。但我们都没有答应。”

  “不仅如此,我们这里的血吸虫并没有灭绝,栽种血防林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这里的生态资源,栽种血防林的方案都给否决了。”万长柳坦言,作为一级政府,这里没有经济发展的硬性指标。

  去年九月,江西省规划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体功能区划中,南矶山乡被官方明文规定列为“禁止开发区。

  候鸟热爱这块美丽神奇的地方

  谈到南矶山的候鸟,万书记更是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为保护好鸟类,乡政府一致决定把保护鸟类写进村规民约。明确规定,人人都要爱护、保护鸟类,禁止捕杀;凡是偷捕鸟类者予以重罚,对举报者给予奖励。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在通往各个村头的路边,均立上“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的和谐标语和“全民动员保护候鸟,捕杀候鸟从严处罚”的警示牌。

  万长柳自豪地说,数十年来,村民像爱护自己的家人一样爱护鸟类,与之和谐相处。每到冬季下雨打雷时,一些受伤或翅膀受潮的大雁和天鹅会落到农户院里,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将它们捡起放飞;遇到受伤的鸟儿,村民会带回家中精心喂养,待其伤养好后,放归大自然。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每年的九月下旬至次年三月,来此越冬珍禽候鸟在数万只以上,最多时达二十万余万只。其中,世界上濒临绝迹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最多时达近千只,此外,白头鹤、白枕鹤、小天鹅、黑鹳、大鸨、鹳嘴鹭和雁类等五十多种国家保护鸟类,也会聚集到南矶山湿地举行“冬季盛会”。

  万长柳称,每年这个时候,大批的南昌市民会开着自家车,携妻带子来此观赏候鸟奇观。许多来自海内外的鸟类摄影爱好者扛起“长枪短炮”,接近湿地,亲手撩开这神秘的面纱,把霎那间候鸟风姿定格为永恒。

  “三无”乡村民风淳朴

  “二十年来,南矶乡,成为无上访、无治安案件、无刑事案件的‘三无’乡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春林告诉记者。

  的确,来到南矶乡,还让记者感受到这里民风淳朴,村容整洁的良好局面,随处体会到乡亲们特有的热情。夏季,无论来到那家农户,主人都会端上一碗解渴的凉茶,从水井中打一桶甘凉的水洗脸,这种感受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完)

【编辑:谢宏钰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