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有多少"贴身人"在"经营领导"?——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人民网:有多少"贴身人"在"经营领导"?
2009年07月19日 13:18 来源:人民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有偿新闻”,前些年曾泛滥成灾;“有偿采访”,倒是近一段才有所耳闻。几天前,一位办专业报纸的朋友告诉我这样一件事:记者为了专访一位著名经济学家,与他的秘书取得联系,承诺事成后分别向专家本人、秘书支付“劳务费”一万元、五千元。没想到秘书立马回了个“硬钉子”:你们把老(专家)当成什么人了?!笔者不解地问道:是认为采访给钱,侮辱了专家的人格?朋友答道:哪儿啊,是嫌给得太少!专访只好告吹。接着,他又介绍了当下流行的一些“潜规则”,令笔者长了不少见识。

  毫不客气地说,近些年来,秘书在老百姓心中的整体形象真是每况愈下。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当然是两条,一是出了一些助纣为虐、合伙犯罪的害群之马。远些的有原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的秘书陈某,原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的秘书李某,近些的有原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的秘书秦某。他们都是跟着“主子”干坏事,贪财索贿受贿,东窗事发后被判重刑。二是出了少数借着领导权势营私谋利的败类。最典型的就是前不久刚被判死缓的原上海申能集团副总经理王维工,他竟然利用长期担任某高级领导人“大秘”的特殊身份,疯狂敛财上千万元。这些都是正部(省)以上高官的秘书,至于副部(省)以下的就不说了。虽说这两类人都是极少数,但其恶劣影响程度之强烈,远远超过了一般的违法违纪案件。

  除了上述两条,引起百姓普遍反感的,还有秘书们类似“经纪人”的那种特殊行为。过去常听说的是“代收题词‘润笔’”,即某领导到基层单位视察时,主动或应邀题字之后,秘书要代领导“笑纳”或索要不等数额的“润笔”,据说最高的达每字数万元。谁都清楚,能称得上是书法艺术品的领导题字极少极少,领导的字之所以金贵,主要是政治意义,换句话说,领导的字其实是“政治字”,人们看重的并非字本身,而是题词人的地位、职务。就连那个真有些腕上功力的胡长清,他大量有偿书写的匾牌,不也随着其人的倒台而统统灰飞烟灭了嘛。至于秘书安排领导出席企业庆典活动要“出场费”的事,也早就时有所闻。公职人员题词要“润笔”,参加活动要“出场费”,恐怕都不能算清廉行为;而“润笔”、“出场费”是否真进了领导的腰包,那就更无从知晓。当然,能动笔又好题词的领导不多,让秘书代收“润笔”、“出场费”的,就更少,但其负面影响之大确是为人始料不及的。没想到的是,这股秘书“经营领导”之风又蔓延到了学界,像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不就是一副活脱脱的“经纪人”嘴脸嘛。好像在他眼中,自己服侍的主人,不是中国的“巴菲特”,也能算中国的“克鲁格曼”,凭什么人家能要 211万美元的“餐见费”,我们就只值一万人民币?!

  “经营领导”,绝对是一股歪风,是权力观扭曲的特殊表现,说到底还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的违法违规行为。有些原本不坏的领导,在刻意“经营”下,逐步陷入犯罪的泥淖;有些领导虽然自己不贪不占,却被他人当作“经营”谋私的招牌,因失察招惹来一身的污水。大概也正是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才多次强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严格管好自己的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但愿有关“当事人”不要忘记中央的要求,时时保持警觉,防止在不知不觉中被“贴身人”巧妙地“经营”了。

  其实,领导也好,专家也罢,一旦被“经营者”明码标出了身价,他在公众心目中就急剧地“贬值”了。常言道:有钱能使鬼推磨。如果官员、专家,也都加入了“鬼”的行列,能被银子“驱动”着行动、“支使”着发声,你说他的言行还有人听信吗?难怪几年前,就有人说,中国内地真正意义的经济学家不超过五个。言外之意是,许多搞经济学研究的人都被金钱“绑架”了,沦为不同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还是回到文章开头那个具体的问题吧,“有偿新闻”,备受谴责,严加禁止,有人负责监管,有人严厉查处;这“有偿采访”,该不该严禁,该不该查处,又该由哪家负责监管、查处呢?(吴酩)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