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警惕学术不端与行政权力“共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专家:警惕学术不端与行政权力“共谋”
2009年08月10日 10:54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剽窃论文的“联合署名”和“联名发表”,反映出学术不端与行政权力的“共谋效应”。这种“共谋效应”,使得学术研究从课题审批、经费支持、资源提供到成果评价,乃至发生剽窃后的处理,都或多或少丧失了公正和规范,污染了学术氛围,挫伤了真正献身学问者的积极性,影响了学术的健康发展

  大学校长与其博士生“联名发表”的论文涉嫌抄袭,又一起事件最近被揭出。对于这种丑事的频发高发,许多人已对成因、危害等等作过分析和议论;但对其直接反映出的学术不端与行政权力“共谋”问题,还可进一步分析。

  说“不知情”或“只是”帮助,美化自己遮蔽名利心

  众多剽窃论文都是“联名发表”,耐人寻味。这类论文,署名在后的总是青年教师或者博士生、硕士生,而作为论文责任人的“第一作者”,颇多大教授兼大学校长、副校长。被揭剽窃后的调查结果大致相同:青年教师或者研究生是剽窃者,他在“第一作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响当当的名字署在了论文上,为的是“方便发表”;现在事情败露,“第一作者”因为“不知情”,最多负“把关不严”、“疏于管理”之类的责任。

  有些人觉得,那些大教授兼行政高管已经功成名就,无需以剽窃手段炮制论文发表来显示、证明自己,所以不像青年教师、研究生那样有“犯错动机”。而“第一作者”本人,在强调“不知情”、“没把好关”的同时,也以已有地位来说明自己不可表来显示、证明自己,所以不像青年教师、研究生那样有“犯错动机”。而“第一作者”本人,在强调“不知情”、“没把好关”的同时,也以已有地位来说明自己不可能、没必要剽窃,把自己清洗得一干二净。

  说“犯错动机”,人们恐怕忽略了一个事实:“第一作者”眼下的地位,常常是以过去的努力和成就换得的。时至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受着地位的拖累,很难潜心研究学问,而忙于应付各类应接不暇的学术和非学术的活动,应付社会兼职,当了校长、副校长,更有诸多行政事务要做。他们当然需要“巩固”自己的学术地位,使自己“可持续发展”,因此不免渴望发表高质量的论文。何况,承接和主持的研究课题总要结题,学术工作总要接受评估考核,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并不能例外。前不久,辽宁大学一个副校长及其学生发表在《哲学研究》上的剽窃论文被揭发,这样的学术顶尖杂志,是同行看重的,副校长怕也不能不为之“心动”。所以,一概暗示“没动机”,推说“不知情”,或虽然承认知情,却又说“只是”为帮助学生发表才署上大名,我看是在美化自己,遮蔽自己的名利心。

  学术界颇多拉大旗作虎皮的联名也是学风不正的表现

  至于那些犯错的青年教师、研究生,乐于在自己的论文上加上大人物之名,是因为这能在相当程度上“简化”论文的审核程序,更方便地发表,不少剽窃之作就因此得以顺利过关。把既未动脑也未动手的人的“大名”署上论文,是对论文审核程序的一种干扰,是对学术公正的一种破坏。但我们不应忽视剽窃者可能有的另一种心思,把剽窃之作与大教授兼行政高管捆绑,即使败露,天塌下来也有“高个子”顶着——找把“保护伞”,既让大人物为自己斩获名利鸣锣开道,也借大人物为自己的过失减轻责任。从已被揭露的几桩事例看,有关部门对具体剽窃者的处罚都过轻,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投鼠忌器”的说法,也说明某些“联合署名”的校长、副校长的地位、权力,确实有用。

  相对于论文剽窃事件中“第一作者”毫不承担责任或者免受处罚的结果,有人同情实际剽窃的操作者,认为处罚再轻,他们也当了“替罪羊”。不过在我看来,讨论剽窃者受到的处罚是轻是重,意义不太大;追究“第一作者”与实际剽窃者是否有“共谋”关系,意义就大些;而最值得关注的,是剽窃论文的“联合署名”和“联名发表”,反映出的学术不端与行政权力的“共谋效应”,这种“共谋效应”,使得学术研究从课题审批、经费支持、资源提供到成果评价,乃至发生剽窃后的处理,都或多或少丧失了公正和规范,污染了学术氛围,挫伤了真正献身学问者的积极性,影响了学术的健康发展。我建议“倒查”,看看“联名发表”论文的背后,当事人还有没有别的联手和共谋。

  不少大型研究项目需要团队合作,发表成果时多人联名,实属正常。但联名如今也异化了,学术界颇多拉大旗作虎皮的联名、贪他人之功的联名、投桃报李如“礼物”互赠的联名、行政权利与学术名利交换的联名。这样的联名,哪怕论文过硬,不涉及剽窃之类,也是学风不正的表现,必须严肃纠正。(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詹丹)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