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称不宜神化“省直管县” 一刀切会走向极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学者称不宜神化“省直管县” 一刀切会走向极端
2009年09月25日 09:49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人民论坛杂志上期推出《郡县制新图景》专题,对“省直管县”机制进行了肯定,笔者在此想表达的观点是:不宜神话“省直管县”。

  今年是“省直管县”年,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级单位全面或者部分实行了“省直管县”。省直管体制是对过去市管县体制的一种纠偏,但遗憾的是,如果一刀切地全盘实行“省直管县”,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带来更大的问题。目前这种愈演愈烈、一窝蜂式地搞“省直管县”的状况的确令人忧思。

  那些赞成“省直管县”模式的人脑子里都有一个成功典型——浙江省,误认为浙江省近年来经济发展很有活力,就是因为没有搞市管县而是实行“省直管县”。“省直管县”确实对浙江县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把什么都归功于此就属于神化了。了解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浙江经济之所以能够有今天,完全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组成的专业镇、乡村共同成就了浙江的今天。另外,还与该地传统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敢想敢干的精神分不开。浙江的区域条件,包括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很少,交通发达,县与县之间距离很近等,比较适合“省直管县”模式的发展。而浙江多年来一直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出台各项措施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成长。浙江民营经济大力学习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第三意大利”模式,搞前店后厂模式,催生了许多专业镇与产业集群的产生,比如温州的鞋业产业集群,打火机产业集群,义乌的小商品集群及国际交易中心,宁波的纺织业集群,嵊州的领带集群,大唐的袜业集群等。正是这些专业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式的产业聚集带来了小舰板战胜大帆船的奇迹,成就了浙江经济的繁荣。盲目模仿浙江的“省直管县”,而忽视了浙江成功的其他因素,最后很可能会邯郸学步,难以成功。

  “省直管县”模式有一些优势,但也存在不少弊端,最核心的问题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将更难形成。对中西部地区来讲,当地经济发展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散”,没有区域经济中心,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而一个城市区如果拥有50—150万人口的规模就可以产生一定的规模集聚效应,带来区域经济的繁荣。从经济发展的规模来讲,区域经济增加值又远较分散的经济重要得多。通过区域经济增长中心,集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方面大量吸引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分工协作,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县域规模很小,一般的县城十多万人口就算不错的了,难以形成区域增长中心,而地级市比较有条件形成中等城市辐射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省级以下的地级市除了部分发达地区外,大部分的地级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地级市现在很难成为区域增长极,属小牛拉大车,难以带动县域经济的增长。通过市管县,估计再过十年,就会有一批中等城市成长起来。但目前这个“省直管县”人为地阻断了这个进程,对整个中西部的发展极为不利。浙江省土地面积小,人口密度大,交通发达。而我国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则地广人稀,如果没有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幅射,其发展将大大延缓。

  如果一刀切地搞“省直管县”,将抽空我国中等城市发展成长的血液,严重阻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等城市不兴,我国集聚经济难建,规模经济难成,这将阻碍我国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壮大。“省直管县”还将延缓我国经济规模的集中度,阻碍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合作。对于那些一二百个县的大省来讲,实行“省直管县”其监管成本也将是“天量”的。而如果监管不到位,将给本已问题多发的县域带来更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发展县域经济还是应该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的发展模式,宜多模式、多样化,不宜简单化、单一化、一刀切。(郑风田)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