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工增雪未预警引质疑 专家称法规严重滞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北京人工增雪未预警引质疑 专家称法规严重滞后
2009年11月04日 10:13 来源:法制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资料图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1月1日,22年以来的最早初雪突降京城。事后,公众才明白原来这场大雪并非“纯天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工增雪的结果。

  就前一天,南京张女士的爱人意外地发现自家铁皮棚屋顶被砸了一个洞,里面竟然横躺着一枚“火箭弹”,吓得他赶紧报警求助。也是事后,他才得知,原来这是一枚气象部门使用的增雨弹。

  两次人工气象作业,两个“事后”得知,这让不少人在肯定人工作业降灾减灾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对同期而至的“猝不及防”感到有些难以适应。

  京城突降大雪喜忧参半

  “由于北京一直处于干旱少雨的状态,所以我们不会放过任何一次人工降水的机会”。据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他们于10月31日晚8时开始作业到11月1日早11时25分,共点燃了186根碘化银烟剂,人工增雨雪达1600万立方米。这场大雪对缓解北京目前严重的干旱形势作用匪浅。但与此同时,这场雪也“暗算”了一把京城老百姓的生活。

  由于这次降雪雪花含水量高,雪比较“沉”。在雪花纷纷扬扬层层累积之下,树枝都被压弯了腰,很多小区的车辆都因此遭殃,被折断的树枝砸伤。

  据北京市园林部门粗略估计,在此次大雪中倒伏的树木达到500余株,园林部门出动工人20000余人次,处理各种事件2000起。此外,据北京市电力部门消息,由于大雪断枝砸到电线,还造成北京市部分地区停电。

  最易受天气状况左右的交通运输行业更是麻烦不断。首都机场数百航班延误,在2号航站楼内工作人员开始动用大喇叭“招呼”乘客。谷歌中国前总裁、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也在机舱内被困十几个小时,他一直通过博客进行网上文字直播,有人在机舱里因缺氧而晕倒等情况瞬间传播开去。众多人对当天有关部门对大雪天气的应对措施表示不满。直到11月1日下午2点左右,降雪开始减弱,航班才逐渐恢复。据飞友网提供的数据,截至2日零点,首都机场共有523架次航班延误,出港延误371班,进港延误152班。

  房屋车辆受损、蔬菜供应紧张、菜价翻番、气温骤降引发身体不适等等,显然,这场大雪给很多普通市民带来的,绝对不仅仅是美景。

  行政行为当考虑民事利益

  由于这场大雪事先并没有通过最广泛的电视报纸等媒体对外发布,导致很多北京市民事前并不知情,事后都颇有微辞,认为有关部门应该提前将消息加以预报,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不便。

  据了解,目前对于人工作业影响天气,我国主要的法律法规就是气象法和《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记者翻阅了该条例,其中第12条规定,“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必须在批准的空域和作业时限内,严格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并接受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的指挥、管理和监督,确保作业安全。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作业地的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公告,并通知当地公安机关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有法律人士认为,把人工影响天气的问题仅仅归入气象法的调整范围不是很恰当,不能解决涉及到的许多重要问题。尤其是现行法律对涉及人工作业整个过程的任何行动和利益考虑均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考察,对所有违法行为都只考虑以行政处罚作为保障,并不涉及相关主体的民事利益的保护,这就偏离了对人工降雨问题进行法律规制的重点和本质,相关利益的协调应当作为重点予以充分、慎重地考虑。

  改“提前公告”为“提前预报”

  一方面是抗灾减灾的公共利益,一方面是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与人身财产权,显然,作为一种重要的减灾科技手段,人工影响天气已不仅仅是个科技手段问题,还考量着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智慧和协调能力。

  及时、准确、到位,是公众对气象部门提供服务的基本要求,也才会最大程度减少广大百姓的生命财产损失。有专家认为,目前的法律条例等相关规定已经严重滞后,气象法中对“人工影响天气”该作如何预报没有明确规定;条例第12条规定的“公告”行为,也仅仅是个笼统的概念,缺乏细致明确的要求,“根据具体情况”也极有可能在实际行动中变成没有具体的操作。

  对此,有网民建议,气象部门人工干预天气,应预先告知或者事后及时通告,让公民充分享有对公共事件特别是天气变化的知情权。相关立法部门也应该审时度势,对气象法及时加以修改,加入相关的明确规定,以便与“提高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服务水平”的法律精神相匹配。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百姓心中更有数。毕竟,提前预报,未雨绸缪总归是好事。(朱宁宁)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