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干部”增多 如何“接地气”成工作重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三门干部”增多 如何“接地气”成工作重点
2009年12月02日 09:01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2月1日,本报记者通过MSN,与3名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干部聊起“基层”这个词。

  关键要有基层观念

  记者:你们现在的岗位是怎么联系基层的?人们说现在机关里“三门干部(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越来越多,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小周:我在中央某群团组织工作,日常工作经常联系下级基层组织。

  “三门干部”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从基层选调干部还未形成机制,公务员招考中许多诸如学历、年龄等的限制性条件必然导致“三门干部”比例的上升。  

  小张:我在广电总局办公厅工作,我的岗位和基层联系,主要是上传下达。

  对“三门干部”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随着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实施,不少学生通过公务员考录进入机关工作,为机关增添了新鲜血液,机关公务员的知识结构、整体素质都相应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缺乏对基层情况的了解和社会实践工作的锻炼,容易造成工作作风不实,处理问题容易以书本知识、主观臆断代替客观实际情况,给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在公务员考录上,优先录取有基层实践工作经历的考生;二是加大机关公务员赴基层挂职锻炼的工作力度,给“三门干部”补基层工作和社会实践的课,就是“接地气”。

  小普:我在某部委机关党委工作,曾在新疆和田地区锻炼一年。

  为“三门干部”补上基层这堂课,关键在于要改变很多干部欠缺基层观念这个问题。有没有基层观念和是否下过基层不是完全对等的概念。有的人虽在基层待过,但仍然不理解基层的基本症结和问题根源,不懂得思考上层工作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哪些手段解决基层问题;有的人虽没有人事意义上的“下基层”,但其本身从普通干部一步步干上来,与平级、下级甚至上级很多做具体工作的办事人员密切联系,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电话、信函、文件、调研、座谈等方式随时掌握基层情况,而且这些情况往往更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所以,是否需要“下”基层,“下”的效果如何,应该根据工作需要安排。

  如何打通基层之路

  记者:有些机关干部曾表示,不愿意去基层,不敢去基层,同时还有一种情况,有人想去基层去不了。你们觉得各有哪些原因?

  小周:目前,干部选任对基层工作经历越来越重视,因此有的干部利用“下基层”“镀金”,增加晋升的资本,对“下基层”的看法逐渐分化:“追求上进”的极力争取下基层,“晋升无望”的则害怕下基层,主要在于担心“回不来”。

  小张:不愿意去基层的,可能有多方面原因,如孩子小需要照顾,担心两地分居影响家庭,担心基层工作条件艰苦难以适应,担心去基层工作岗位被挤占,从而失去一些成长机会等等。有些担心是客观存在的,有些是主观上的过虑。想去基层去不了,也有各种原因。有的是工作需要没法离开,有的是挂职锻炼的渠道不是很通畅等。

  记者:打通基层之路,不仅要打通干部自下而上的通道,更要打通自上而下的通道。你们想过离开机关到基层去干吗?

  小周:我认为,下基层应该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这与理论联系实践,理论实践相结合是一个道理。刚进机关的青年,对宏观的认识和了解并不深入,理论水平也不高,他们下基层的意义在于了解情况增加感性认识;干部经过基层锻炼回到机关,进一步加强宏观把握能力,这时候对于基层的问题、原因、解决办法有了深入了解,这时候再下去,才谈得上指导,出思路、出对策、出成果。因此,假如目前让我下基层,最大的顾虑不在于基层情况复杂,而在于担心无法体现自身价值。

  小张:这个问题还没有考虑过,但很愿意今后能有机会去基层挂职锻炼一年,更多地了解基层情况。

  “宽”与“窄”标准怎样看

  记者:现在谈“让基层之路越走越宽”,你们怎么看待基层之路的宽与窄?宽与窄的标准,该如何确定?

  小周:“让基层之路越走越宽”,我理解是让更多基层的干部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一是干部自身得到发展,同时基层也能因这些干部实现发展。但是,并不是每个干部都适合或应该下基层,还是应该科学使用各类人才,下基层对于愿意直面群众,做具体工作,善于执行的机关干部而言是一个施展空间的平台和机会,但是对于善于理论研究的干部而言可能反而会束缚其发展。但是,不管是哪一类干部,都应该了解基层。

  小张:“宽”与“窄”的标准至少应包括两个:一是在事业上,应该创造一个环境,使在基层工作的干部能干事、干成事;二是在个人成长上,对在基层工作并且有实绩、有口碑的干部,同等条件下在工作评优、职务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

  记者:你们觉得当前要保障干部走好基层之路,还需要进行哪些政策和机制保障?

  小周:对于一些有心理顾虑的干部,应该打消其顾虑,在政策方面应该明确,而不仅仅是一些“短期行为”,这种“不安感”和“随机性”是很多干部对于下基层有所顾虑的原因。

  小普:必须有相应的跟踪调查和任务考核机制。加强有效领导和制度建设是下基层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大量的实例反映出来,大部分工作集中在“下”基层之前,“下”去之后,鲜有制度保障。建议建立定期反馈和考核机制,建立基层工作设施和生活条件保障机制,让更多有志有识的机关干部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