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中央农村发展新政策 多措并举促农民增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权威解读中央农村发展新政策 多措并举促农民增收
2010年01月27日 14:16 来源:半月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

  本刊记者 冯瑛冰 张寒 高远至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对今年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的“三农”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我们应该怎样领会中央对农村发展的新部署和新政策呢?为此,半月谈记者专访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

  记者:我们注意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重要主题,而这实际上是近几年中央农村工作的一贯方略。那么今年的“统筹城乡发展”有何新意?应该怎样理解其意义和内涵?

  陈锡文:统筹城乡发展,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央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性提法,第一次是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来的。从大的背景来看,它标志着我国经济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进入了一个重要转折点。2004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所以,今年一号文件中提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并不是说从现在才开始实行,而是要求加大力度。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就是要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力度,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统筹城乡发展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总体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加大各种要素向农村转移覆盖,帮助农村更快地发展。

  记者: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关键词。那么,城镇化的核心和突破口是什么?

  陈锡文:确实,这几年城镇化发展非常快,特别是在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设施的建设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城市你3年不去,可能根本就认不出来了。但是,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变市民,在这个方面的进程却还非常缓慢。对此,中央的要求很明确,一是要加快中小城市和中心镇的发展,二是要把具备条件的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也就是说,今后推进城镇化,不是单纯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设施的建设,而是要真正把农民转移到城镇中来。

  记者:主要是转移到中小城市和中心镇?

  陈锡文:对。因为这些年大城市规模扩张比较快,财富积聚相当集中,产业大多分布在这些地方。人口分布总是跟着产业走。总体上看,一定空间的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现在大城市已经超载,使得大城市的生活质量下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所以,中央提出了要把城镇化发展的重点放到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大城市主要是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

  记者:在我国,什么样的城市属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陈锡文:现在统计上有界定,200万人以上的是超大城市,100万~200万人口的是特大城市,50万~100万人的是大城市,20万~50万人的为中等城市,20万人以下的是小城市。当然这个指标也要根据现实情况有所变动。应该讲,现在发展最快的,是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这些基本都属于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那么今后重点要发展的,主要是内地的一部分地级城市,以及县城和中心镇。县城的规模一般在几万人、十几万人,多的可能就是二三十万人,其发展潜力非常大。对于农民转移来说,中小城市的门槛也比较低。我们最近在河南洛阳调研也发现,农民愿意进城的很多,但76%的人愿意进的是县城,连进洛阳市都不敢想,因为大城市房价和生活费用太高,农民很难接受。

  所以,我们应该创造条件,通过发展县域经济,为县城和中心镇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这就涉及到一系列问题。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每年建设用地的指标分配。现在我们土地建设用地指标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县和县以下分到的非常少。应该把用地指标适当向内地、中小城市倾斜,引导产业布局朝这些地方转移。第二是要提高大城市投资项目的准入门槛,包括环保、技术、产能的门槛,引导产业向内地,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第三是要加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它们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第四是推进财税、金融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使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能力去做这些工作。政策措施在软件硬件两方面,都应该落实把中小城市、县城和中心镇作为发展重点的要求。

  记者: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城镇化提得多了,新农村建设提得少了,是这样吗?怎样理解这二者的关系?

  陈锡文: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所做的报告明确提出,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使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双轮驱动。最近,温总理在几次讲话中都提到,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要良性互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此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城市要为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转为市民创造条件,同时还要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把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把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使留在农村的人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中国的特殊国情就是农民多,如果从人口的城镇化来看,这一定是一个渐进和漫长的过程,就是说,短期内不要指望大多数农民都进城当市民。我们算过,如果我国的人口到了15亿,就算城镇化率达到了70%,农村也还有四五亿人。所以,一定要坚持双轮驱动,不能偏颇,不要认为强调了城镇化,就可以忽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两手抓,不仅是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着力点,而且是我们国家所拥有的一个长远优势。发达国家这些建设已经搞完了,而我们的城镇化建设空间还非常大,新农村建设的空间也非常大,这能创造多少就业机会、拉动多大内需呀!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经济今后几十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

  怎样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记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一转变的要义是什么?为什么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

  陈锡文:谈到转变发展方式问题,有些人总以为是城里的事,是工业的事,是发展高新科技的事。实际上,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