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被困矿工名单”不妨成为制度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公布被困矿工名单”不妨成为制度
2010年04月03日 03:19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王家岭透水事故发生以来,舆论一方面牵挂着被困矿工的安危,一方面也对“被困153人”是否准确,有所质疑,据报道,王家岭矿多名矿工称,井下人数远不止153人。对此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表示,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暴露出用工制度、井下施工管理有很多问题。“被困153人是否准确,舆论质疑不是没有道理。”事发当天,被困人员数字发生3次变化,他建议公布详细名单,落实到人头,且实行家属登记造册与施工单位的统计两头核实,达到准确无误。

  矿难救援中,不公布被困或遇难矿工名单,早已成为常态,罕有主动公开的例子,媒体记者费尽周折,通过矿工家属等间接渠道,也只能拿到部分名单。此次副总理要求“公布被困矿工名单”,无疑是打破矿难救援“黑箱”的一个契机。

  我们建议,公布被困或遇难矿工名单,不妨成为一个制度。简要分析,这一制度的好处至少有二:

  其一,公布名单,能让矿难救援更加规范透明,防止地方官员瞒报。众所周知,矿难现在与官员问责挂钩,而矿难的定性,是一般还是较大或是重大、特大,矿难是否需上报、上报到什么级别,这些直接与被困或死亡矿工人数有关,不难看到,被困或遇难矿工的人数多寡,与官员的仕途紧密相关,由此导致瞒报、少报的可能。

  与此同时,地方官员全面掌控着矿难处置的主导权,外部监督力量很难介入。矿难一般发生于人烟稀少山区,媒体或上级部门的介入不但总是延后,而且由于不掌握当地实际情况,监督起来障碍颇大,王家岭透水事故暴露出的煤矿用工制度、井下施工管理混乱,就是一例。而幸存矿工或是矿工家属对于矿难的了解是微观的,他们知道个别被困或遇难亲友的名字,但总计被困或遇难多少人,他们基本无从了解。此外,如果像2005年广东兴宁矿难那样,遇难矿工被永远埋在地下,那么遇难矿工人数若遇上争议,可能会成为难解之谜。

  因此,公布被困或遇难矿工名单,未尝不是一种低成本的监督机制。名单的公开,再辅之以举报名单不实可获重奖的制度,那将有效激活矿工、矿工家属、当地民众等外部监督力量,改变矿难救援中的信息不对称,对地方官员起到有效制衡作用。

  其二,公布名单,显示出国家对于生命的尊重。每一次矿难后,被困或遇难矿工姓甚名谁秘而不宣,严格来说,这是对生命的亵渎。实际上,矿井下的每一个人,他们都是或曾经是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他们都是国家的公民,理应获得郑重的对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对灾难刻骨铭心的体验,他们及其亲友所遭受的苦难,理应为我们共同分担。

  矿难之后不公布名单,也是近年来公众对于矿难渐感麻木的重要原因。任何一种人道灾难,惟有细节才能打动人,可在矿难抢救中,连矿工名单这一基本细节都付之阙如,遑论其他。当官方总传出遇难家属“情绪稳定”的消息,当那些有名有姓的血肉之躯都化作干巴巴的数字,当矿井下的一个个故事总被永远埋在地下,在千篇一律的矿难处置模式面前,公众的同情心也就不知不觉陷入“疲惫”,矿难一次次发生,但对于社会的警醒效应却一次次折损,整个社会的底线就这样一步步退却。

  遏制矿难,千头万绪,需做的有很多,但这其中,全面确立起矿难中“人”的价值,理应是基础中的基础,公布被困或遇难矿工名单,甚至直播矿难抢救的全过程,将“人”字大写,给生命以尊崇,如此,才能给全社会上一堂震撼性的“生命教育课”,并有效警示后来者。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