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上世纪九十年代共发生两次6.2级地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青海上世纪九十年代共发生两次6.2级地震
2010年04月14日 15: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4月14日电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据最新报道,目前地震已造成300余人死亡,受伤人数在8000人左右,大量房屋倒塌。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今天总结青海重大历史地震情况显示,在此次7.1级强震之前,青海省还曾在1990年和1995年分别发生过两次6.2级地震。详细情况如下:

  时间:1995-12-18 04:57:02.7

  纬度: 34.61经度: 97.42

  深度: 24

  震级: 6.2

  区域: 中国青海省

  摘要:

  1995年12月18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6.2级地震(34°29′N、97°21′E),极震区属无人区,由于交通及自然条件的限制无法进入,宏观震中及震中烈度无法直接考证。地震中无人员伤亡,该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18.41万元人民币。

  灾害描述:

  本次地震发生在无人区内,故地震中无人员伤亡,该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18.41万元人民币。

  地理位置:

  玛多地震区位于青海省中南部黄河源头的高平原区与巴颜喀拉褶皱山脉的交接部位。微观震中为34°29′N、97°21′E1

  灾害范围:

  本次地震发生在无人区内, 地震的宏观震中及震中烈度无法直接考证。本次地震的受灾区域仅限于Ⅴ度区范围,包括玛多县城和两个牧业乡政府所在地及所属的牧民定居点,总人数7000 余人,由于宏观震中及高烈度区均属夏季草场无固定居民点,故无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震后应急处置:

  地震发生后,青海省地震局派出了现场工作组昼夜兼程赶赴地震现场进行地震宏观烈度考察及现场灾害评估工作。

  地震背景:

  玛多地震区地质构造位置处于青藏构造系与巴颜喀拉-松潘弧形构造带的结合部位,区域地质上则属于松潘-甘孜褶皱系。该区深部处于昆仑山重力梯度带之上,该梯度带西自康西瓦,向东经木孜塔格、纳赤台、都兰,在兴海一带转向南东,经玛曲、马尔康向南与龙门山梯度带相接,总体呈北西西向展布,宽约30~40km。该 区主要断裂构造为东昆仑断裂带及达日断裂带4)(图2)。东昆仑断裂带是一条横穿青海省中部的深大断裂带,该断裂是一级构造单元青藏断块的分界断裂。达日断裂带是区内另一条大型断裂带,它西起昆仑山口附近,向东南沿巴颜喀拉山主脊北侧延伸,经雅合达泽山南坡、野牛沟至达日后,断续往东南延出青海境外,全长700km,总体呈 N60°W展布。该断裂带是一条由数条断裂组成的控制二级构造单元的边界大断裂。该断裂东南段于 1947年发生达日7 级地震,在地表形成了长近百公里的地震破裂形变带。推测1995年12月18日的玛多6.2级地震发生在该断裂带的中段。

  科学总结与反思:

  该区域历史地震活动较强烈,其主要控震构造为东昆仑断裂带,该带除发现古地震破裂形变带外,有仪器记录以来沿带发生的7级以上强震就达3次。昆仑山口-达日断裂带的东南段达日地区也构成中强震频发区,1947年7 级地震后,1949年6月15日又发生6级地震、1961年5月18日发生5.2级地震。但该断裂带的西部及中部除本次地震外,还少有中强震发生。

  时间:1990-04-26 09:37:09.8

  位置:纬度: 36.06经度: 100.33

  深度:9

  震级: 6.2

  区域: 中国青海省

  摘要:

  1990年4月26日17时37分09.8秒,中国青海省共和西南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与兴海县之间的塘格木地区发生7.0级地震。微观震中:北纬36°05′N,东经100°05′E;宏观震中:共和县塘格木农场场部;震中烈度:Ⅸ度;地震类型:主震余震型,最大余震为6.0 级(截至到1995年12月31日);推测震源深度:12公里;称谓:青海共和地震.地震造成119人遇难,55人受伤,失踪18522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6118.31万元人民币。

  灾害描述:

  极震区内土木结构建筑几乎全部倒塌,砖混结构建筑均遭受严重破坏。塘格木农场场部西北角有一条断续延伸150余米的裂缝带,将一田埂顺时针断错10厘米;地震时黄河水从中间劈开,并漫过滩地,黄河沿岸雾气四起,2分钟后笼罩了整个黄河谷地;更尕海湖沿岸及克周村黄河滩等处,可见地裂缝及喷水冒砂现象,地震时喷水水柱向达2米左右;仰塘水库河滩上,多处出现地裂缝和喷水冒砂现象,地裂缝最宽处达7厘米,冒砂孔最大直径1.5-2米;沙珠玉河南侧山体有较大面积崩塌和山石滚落。

  等震线沿北西西向隐伏断层呈一狭长的椭圆分布。图《中国近代地震目录(1912—1990,P431)

  有感范围:

  甘肃张掖、兰州、青海格尔木、玛沁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

  震后应急处置:

  地震发生后,青海省地震局、甘肃省地震局分别派出现场考察组到震区进行考察,对震区烈度分布与震害进行了调查和评估,并对震区重建工作的选址、规划等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同时震情分析组对5月7日、16日、29日的3次强余震做出了成功的预报。

  地震成因:

  共和盆地内构造情况复杂,断裂大多是航卫片解译和物探资料反演推测的隐伏断裂,加之共和地震没有直接错断到地表,对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争议很大:第一种观点是,西起茶卡盐湖南部,经哇玉香卡,塘格木到黄河茫拉谷的北西西向隐伏断层发震;第二种观点是,东西向隐伏断层发震;第三种观点是,经塘格木至英德海的北西西向隐伏断层发震;第四种观点是,位于塘格木与沙珠玉河之间,总体走向为N60°W的隐伏断层发震。

  共和地震发生在北东向构造与北西西向隐伏断层的交汇部位。可以认为该震的孕震模式为北西西—北东向构造组合孕震,即在北东向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北东向隐伏断层易成为应力力调整单元,而呈现为强挤压状态的北西向断层起着应力积累单元的作用,且应力集中区主要位于两条断裂的交汇部位。当积累的应变能突破其临界状态时,破裂在交汇部位主要沿北西西向断裂发生,而在北东向断裂发生一系列次一级的破裂,这可以解释为余震分布除沿北西向优势分布外,在余震区南侧形成一北东向活动带的现象。

  地震背景:

  共和7.0级地震发生在青海省共和盆地内。从在地构造来分,属于秦祁昆断褶系的昆仑、南秦岭亚区。共和盆地是第三纪初形成的断陷盆地,其四周被断褶隆起山地围限,北侧是青海南山断褶隆起带,南侧是布青山—阿尼玛卿山断褶隆起带,西为鄂拉山断褶隆起带,东为瓦里贡山断褶隆起带。盆地在中新世以来强烈下陷,与周围山形成千余米的地形高差,其内广泛发育上新世一早更新世湖相堆积,并有西厚(1200米),东薄(769米)的地形高差。此外,盆地内还发育有三级湖相阶地和多级黄河阶地,说明中更新世以来,盆地一直处于间歇性抬升状态。

  本区最重要的规模最大的活动断裂是盆地南侧的库赛湖—玛曲活动断裂带,长约450公里,总体走向北70°西。该断裂活动方式以左旋走滑为主,在全新世有多期活动,历史上发生过几次7级以上强震,如有记录的:1902年7.0级,1937年7.7级,1963年7.0级及1971年6.3级地震。

  科学总结与反思:

  地震发生在青海省台网相对密集的东部地区,震前异常较为丰富,且同步性较好,长、中、短、临异常配套出现,是一个具有丰富前兆、余震序列特殊、发震机制复杂,值得研究的震例。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