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摒弃刑讯逼供 清除“毒树之果”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时评:摒弃刑讯逼供 清除“毒树之果”
2010年05月14日 14:1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杀害”同村人在监狱已服刑多年的河南商丘村民赵作海,因“被害人”赵振裳的突然回家,被宣告无罪释放。商丘市检察机关12日正式立案,对“赵作海案”三名涉嫌刑讯逼供的公安人员采取刑事拘留措施。被称为“毒树之果”的刑讯逼供问题又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干扰司法公正的顽症,刑讯逼供在刑法学界被形象地比喻为“毒树之果”,即以非法手段所获得的口供是“毒树”,以非法证据为线索进而获取的其他证据则是这棵树上的“毒果”。“毒树之果”害人不浅,“毒树”的土壤理应清除,“毒果”理应坚决销毁。

  近现代刑法学创始人贝卡利亚在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中尖锐指出,刑讯“必然造成这样一种奇怪后果:无辜者处于比罪犯更坏的境地……被屈打成招为罪犯。”长期以来,一些司法人员存在“口供是证据之本”、“刑讯逼供利大于弊”等误区,还有重实体轻程序,助长了野蛮的刑讯之风。

  必须看到,尽管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提出严禁刑讯逼供,但由于相关制度不配套,仍然难以落到实处。遏制刑讯逼供,就要通过各个司法环节设置严格的程序和配套制度,比如警察讯问全过程的录音或录像;提高讯问的透明度,扩大律师介入刑事诉讼的范围与机会,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警察的讯问时,要有律师在场;赋予看守所保障在押犯罪嫌疑人权利不受侵犯的职责,以加强对讯问过程的监督和制约,以及建立警察出庭作证制度等等。

  遏制刑讯逼供,设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也是一剂良方。也就是说,司法人员违反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刑讯逼供、非法搜查、扣押等所取得的证据,应认定为无效证据。坚决舍弃“毒树之果”,无疑是法治发展的方向。如果检察机关在批捕、起诉环节,审判机关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及时发现并排除非法证据,科学地规范、引导司法人员对证据的收集、审查及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杨维汉)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