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因争议言论成舆论焦点 孙东东:做事要凭良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再因争议言论成舆论焦点 孙东东:做事要凭良心
2010年06月09日 07:13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资料图:2008年9月10日,孙东东到山东滨州巡讲“医疗纠纷的防范和处理”。 中新社发 郭志华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时隔一年,北京大学教授孙东东再次因为自己的争议性言论而成为舆论的焦点。

  据媒体报道,近日,他在广东江门公开表示“记者没文化,当然,人民日报的除外”,在谈到医疗风险时,孙东东指出“医院死人是正常的,救死扶伤的口号不对”。以上两句话一经报道,他毫无疑问地受到了包括新闻界在内的社会各界的炮轰。

  孙东东在同一个地方第二次跌倒。他为什么“不吸取经验教训”?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文/本报记者张强、刘妍

  “口祸现场”

  开门见山向媒体“求饶”

  半途“没控制住炮火”

  近日,由中国医院协会及江门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0中国医院院长论坛在广东江门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名医院院长及数名专家学者与会。作为大会的压轴演讲,北京大学教授、北大司法鉴定室主任孙东东对即将在7月1日施行的《侵权法》进行了专题解读。笔者是现场唯一全程听完该场演讲的新闻记者,对于刚刚“因工负伤”前来参加论坛的孙东东印象复杂:他知识渊博,嘴巴却没“把住门”。

  一年前,孙东东曾因“老上访户至少99%有精神问题”的言论而遭到媒体的口诛笔伐,“臭名远扬”,此番到江门演讲,他开门见山地向媒体记者“求饶”:“我知道今天有记者到场,希望我的言论不要让我再次成为网民的攻击对象。”

  孙东东的脱稿演讲幽默风趣,演讲现场笑声四起,他的语言风格活泼生动,如:“躺着进,竖着出,这不是正常的;竖着进,躺着出才正常”。他还表示,“‘救死扶伤’这句口号不对,应多宣传医院‘死人才是正常的’。”

  说着说着,他就把开场白时向记者说的那番话忘了个一干二净,他语气自然地说道:“一次负面报道,一次正面报道,谁是赢家?是媒体——他们赚了两天的稿费。媒体报道医院黑幕是正常的,他们要吸引读者眼球,医院既没媒体宣传得那么黑,也没医院自身宣传得这么好——‘为人民服务’。”现场就座的,绝大多数为医疗工作者,孙东东的调侃让他们爆笑。但显而易见的是,他的这番言论让与会采访的记者很不高兴。

  孙东东当天给听众的印象是: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都很丰富,公正客观地说,他也的确通过这种轻松幽默、通俗易懂的演讲方式,让听众初步理解了《侵权法》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规定。“孙教授演讲的出发点绝对没有恶意,他语言犀利尖锐,如果对他的演讲内容断章取义,的确容易产生误解,激化各种矛盾。”一名与会的医院管理者会后对记者说。

  孙东东在演讲中还提到,在到江门参加论坛的前几天,他曾在东莞遭遇车祸,手部被确诊为粉碎性骨折。“当时我被送入东莞人民医院骨科救治,骨科主任见我,胆战心惊,连手术前跟病患签‘生死状’都不敢亲自进病房和我谈。我见状,把主任叫到跟前,告诉他把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写进‘生死状’里。”

  经孙东东这么一说,骨科主任最后竟乐呵呵地出去了,临进手术室时说:“没想到教授您这么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如果每名患者都像您这样,医患关系就不会这么紧张了。”

  孙东东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的心愿,他认为,医患关系的和谐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而不应一味地苛责医方。

  孙东东回应

  “那不是我的原话”

  昨天下午,记者拨通了事件主角孙东东的手机。电话那头的他语速平缓,声音好听、富有磁性。记者要求其回忆事件经过及当时的原话,孙东东安静了一会儿,说:“不说了,没必要,越说越没意思。”记者问他前几天见诸报端的是不是他的原话,他说:“我已经发表声明了,那不是我的原话。我始终觉得,做任何事情,首先一点,就是要凭良心,要有社会责任感。媒体也好,医疗工作者也好,教师也好,我们工作的最终受益者都应该是老百姓,不能为了自己的卖点去炒作。不说了……”

  言谈之间,孙东东犹如“惊弓之鸟”,吝于言辞,与他平日里给外界的滔滔不绝的印象大不相同。不难看出,这起“祸从口出”的风波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他——尽管认识他的人普遍认为其极具抗压能力,尽管他一年前就曾因为“那些老上访专业户,99%以上精神有问题”的言论而招来舆论的口诛笔伐。

  他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了两次。

  孙东东其人

  喜欢夸张的性情中人

  孙东东的专业是司法精神病学研究,这门课并非必修课,在他的工作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算是“偏门”。一般而言,教偏门的老师知名度往往较低。孙东东却是个例外,在整个北大乃至社会上,他都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这与他幽默的性格和出众的口才密不可分。

  孙东东常年参与北大的招生工作。近些年来,北大与清华在招生工作上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在争抢优秀生源方面,两校都“杀红了眼”。在这一背景下,口才过人、又善于分析考生心理的孙东东,自然被校方认为是“招生大战”急需的将才。孙东东的招生工作做得很细致,其幽默、诙谐的性格也在这一业余领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北大内部一直流传着一则有关孙东东招生的有趣故事:某次,孙东东与清华的某位招生老师同时争取一名优秀考生,经过清华招生老师的一番游说,考生本人倾向于报考清华的机械自动化专业。孙东东得知此事后,迅即赶去,他问考生:“你知道自动化专业是干什么的吗?”考生说不知道,孙东东便向他解释:“自动化就是铲煤的。一台锅炉在烧,每过一段时间你就得拿起铲子,给锅炉添一次煤。小伙子,来北大吧。”考生听毕惊慌失措,最终转换门庭报考了北大。

  这则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幽默,喜欢用夸张的叙事方式”,学生们这样评价孙东东。于是,就有了“99%”和“(都)没文化”这样的绝对化表述。

  课堂笑话被编成“语录”

  孙东东在北大开设有一门叫做《心理卫生学概论》的通选课,全校各院系的学生均可选听。孙东东开设此课多年,“票房”一直很高。由于课堂内容特殊,听这门课的学生们幽默地把课堂自嘲为“精神病集中营”。

  这是门听起来很“玄”的课,可学生们并不觉得孙东东在忽悠他们,因为孙东东能做到“该严肃的时候严肃,该活泼的时候活泼”。在讲解各种精神病案例时,孙东东总能保持平稳的语调,选择中性的词汇,不加修饰与夸张,让人听了信服。可在课堂上承前启后的闲话时段,他却总能天南地北地说笑话,“尺度很大”,引得哄堂大笑。

  某些听过孙东东课的学生还在学期结束后专门整理出了一部《孙东东课堂语录》,其中妙语连珠,比如:“和女朋友逛商场,女朋友要冰棍不给买,她就哭闹。这种女生要不得,心智发育不健全,将来有了孩子(你)就得养两个了。”“周杰伦那个小迷糊眼也睁不开,嘴也说不清,动作和音乐无关,是肌肉随机运动,话筒漏电把他给麻到了。”“中国的婆媳关系是历史上最复杂的关系,中国的男人是最苦的。”“阿妹与阿哥离别,阿妹给阿哥一个针线包,阿哥每天睡前拿出来亲几下,这不叫恋物癖,叫信物。如果阿妹来找阿哥,阿哥不理阿妹还亲针线包那也不叫恋物癖,算精神分裂症。”

  在学生的眼里,孙东东是个性情中人,有话就说,没有城府。他曾在课堂上说:“在北大的培养下应该喜怒更形于色,情感丰富;木木呆呆的是工科院校培养出来的。清华培养疑病型人格,谦虚、听话,能当大官;北大培养循环型人格,话太多,当不了官。”他不怕得罪人,“有时说话不经大脑”,说了就说了。

  曾建议完善被害人救济制度

  有评论认为:纵观孙东东的各种公开言论,有一点思想贯穿始终:强势部门总是有理的。

  可发生在2000年的一件事,却显示了孙东东挑战权威的一面。当年,山西上访青年李绿松疑被割舌,引发媒体报道狂潮。2001年2月5日,孙东东所在的北大司法鉴定中心接受媒体委托,出具司法鉴定书,得出了与当地医院和协和医院不同的鉴定结果,即:李绿松的舌头的确被割了一刀。孙东东甚至表示“愿意去山西作证”。在这起实践中,孙东东被认为“仗义执言,敢于挑战权威”。

  他也时常会在公共领域提出一些颇具建设性的建议。比如,今年元旦,东莞发生三名歹徒劫杀的士司机而后集体饮弹自杀的惨案。针对遇难的哥的家属的安抚工作,孙东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政府应尽快成立专项基金,或从财政拨出专款,用于保障公众受害以后得到应有的救济。“精神病人实施危害行为,根据法律规定,不负刑事责任。他接受治疗了,但受害人往往没人管。只靠社会见义勇为基金是不够的,应该尽快通过这件事情建立起相关制度,来保护受害人。”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明】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