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旺报:台湾要让陆客掏腰包 不该靠折扣战

2011年06月17日 14: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6月17日电 台湾《旺报》17日刊出社论说,台湾要让陆客掏腰包买单,不该靠折扣战,而应提供台湾优质的服务和特色产品。高价值的陆客自由行市场,要走“三高”路线,即高价位、高质量及高附加值服务。以“精致、细腻、深度”,达到提高旅游质量、提高旅游费用、提高旅游消费,是推动陆客自由行成功的最大要素。

  文章摘编如下:

  期待已久的陆客自由行即将上路,市场预估初期每天开放500人,一年即可创造180亿元(新台币,下同)商机,利多立即鼓舞观光类股股价上扬。不过,我们认为,台湾不应自满于眼前的180亿元商机,而应该思考如何能将陆客自由行商机翻一番到360亿元。

  2008年7月开放陆客来台观光后,旅行社、航空业、饭店、餐饮、礼品等行业及热门观光景点摊商均获益良多,带动服务业扩大投资;但另一方面由于旅行社同业削价竞争、观光景点人潮汹涌但配套设施不足,造成服务质量低落、旅游安全问题频生等乱象。台湾短视抢发陆客观光财,其实是对观光资源与商誉的长期耗损,是减分,而非加分。

  如果针对曾来台观光的陆客做二次观光意愿调查,还会有多少比重陆客愿意再来?恐怕连旅行社都不敢乐观吧?说白一点,台湾迎接陆客大赚观光财,但台湾从来都没准备好。

  陆客自由行最大商机在于旅客的自由度,透过良好的行程包装,可以创造高精致度、高消费能力的新观光市场。但依据目前大陆客观光市场种种乱象,能否创造高价值的自由行市场,显然不容乐观。

  高价值的陆客自由行市场,要走“三高”路线,即高价位、高质量及高附加值服务。而要走三高路线,台湾必须尽快先做好几件事。一是重新分配观光资源,创造特色旅游的空间。二是拉抬文创产业在观光产业中的附加价值。三是创造高消费环境。

  先谈如何创造特色旅游。新加坡面积只有台湾的20%,但年观光客约达1000万人,是台湾近2倍(去年台湾到港旅客约556万人),但新加坡很少传出观光客人满为患的抱怨。台湾热门观光景点太过集中少数县市,且疏散人潮配套规划不足,造成热门景点过度拥塞乱象。

  台湾尽管幅员有限,观光资源其实非常丰富,但很多县市空有观光资源,却缺乏吸引陆客的包装,加上旅行社只急着捞钱,没有认真做好观光行程规划,而在观光人潮中被埋没,如何从集中式的“大拜拜”观光,转换到观光资源均衡发展,就是重要的策略。

  要让各县市的观光资源都能“地尽其用”,就必须透过区域观光包装,创造出北、中、南、东和离岛区块性深度旅游,导引陆客深入体会台湾区域观光特色。同时要均衡发展观光资源,除了“五都”各有资源外,更必须找出较少陆客进出县市的特色观光资源,对于有潜力的观光资源进行分级开发,针对不足的观光配套进行软硬件建设。

  集成观光资源还应该配合观光招商。台湾地区观光资源集中的一个原因是,缺乏大型国际游乐中心,当年华纳影城曾来台探路,结果因开发案的行政关卡而胎死腹中,如今新加坡有环球影城,上海迪士尼已破土,台湾地区要吸引国际观光招商,势必要提供国际娱乐集团更大诱因,但长期趋势上仍有此必要。

  观光资源要发挥到极致,必须依靠创意包装,营销不一样的台湾。例如农业观光和商业观光就有很大的行程差异性。业者也可以将之创造出美食之旅、人文之旅、城市之旅、民宿之旅、高山之旅等等的创意观光行程。

  再谈拉抬文创产业在观光产业中的附加价值。现在陆客拜拜式的观光,很少能够结合地方文创产业,但地方文创产业往往是观光资源中的一大卖点,例如印尼某些地方的织染业观光,泰国某些地方的皮革业观光,分别是印尼和泰国很重要的观光资源。

  因而如何将地方文创产业特色地位拉高,让它可以在区块性深度旅游中,创造它的附加价值,创造文创产业消费,也是需要政策、地方及业者共同思考。

  三是创造高消费的环境。据调查,陆客高居欧盟的消费榜首,不含食宿,陆客仅在法国免税店的平均购物消费就达1300欧元(相当于新台币55000元)。台湾要让陆客掏腰包买单,就不该靠折扣战,而应提供台湾优质的服务和特色产品。陆客消费的便利性应该尽量提高,大陆银联卡一年在台湾刷卡已接近70亿元新台币,为方便陆客在台高额消费,应该及早核准银联卡公司在台设立分支机构。

  以“精致、细腻、深度”,达到提高旅游质量、提高旅游费用、提高旅游消费,是推动陆客自由行成功的最大要素。我们深信有改变就会有进步,也期盼陆客离开台湾时,能带着感动回家,回到家就开始规划再度来台行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