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大公报:“无车日”活动不该是“独角戏”

2011年09月23日 15: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9月22日,北京无车日活动区域的行人。赵冰 摄 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中新网9月23日电 香港《大公报》23日刊文说,缺乏相应的社会配套服务体系,忽视公众的切实需要,势必会陷入事倍功半的尴尬境地。营造低碳生活,绝不能狭隘地将环境保护与现代文明对立起来,倘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无车日”活动再多办几届,恐怕也只是一场华而不实的“独角戏”。

  文章摘编如下:

  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内地逾百城市响应,倡导绿色交通、促进能源节约。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喧嚣热闹的“无车日”活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老调重弹的行为艺术。

  从政府层面而言,虽然不少地方均对部分公交车实行入库封存,一些省市领导还带头乘坐公共交通上班,身先士卒之举赢得公众赞赏,但是,365天单选一天对公交车实行“禁行”,并不能彻底解决这一积重难返的问题。众所周知,内地公交车支出畸高,已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公交车费用占“三公”费用八成左右,中央单位公交车费用占“三公”费用超过六成。且不论滥用公交车引致的恶劣社会影响,单就其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加重污染,便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长期以来,公交车改革之所以举步维艰,根源并不在于“封存禁行”上存在技术难题,而在于“汽车崇拜”的风气。说白了,由“官本位”思想萌发的“轿子文化”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相互攀比风气之下,豪车、超标公交车层出不穷,对能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加剧污染,也便在所难免。从这个角度看,不切实有效推行公交车改革,单在“无车日”对公交车实行临时性禁行措施,未免有舍本逐末、隔靴搔痒之嫌。

  而从社会层面而言,“无车日”之所以流于形式,还在于环保理念引导上的误区。的确,我们应该身体力行,尽可能节约能源消耗,但倡导现代低碳生活不应完全演变成“改变现代日常生活习惯”的呼吁,譬如提倡以步代车、少坐飞机、少看电视、少开空调、少用计算机等等,似乎环保低碳就只有意味着回归原始自然。

  事实上,在公共交通并不充分发达的情况下,强行划定“无车区域”,限制社会车辆使用,只能导致不少车主无奈绕行,其结果不仅谈不上环保低碳,而且更增加了社会公众的时间成本和资源成本,得不偿失。由此可见,缺乏相应的社会配套服务体系,忽视公众的切实需要,一味紧跟环保文件、环保理念与环保口号,势必会陷入事倍功半的尴尬境地。

  总之,营造低碳生活,绝不能狭隘地将环境保护与现代文明对立起来,简单地打上返璞归真的烙印,这一愿望在现实中既效果不佳,也有点强人所难,且一涉及生活利益的惯性,脆弱的环境意识就会迅速土崩瓦解,一句轻飘飘的“不方便”,就让多少努力付诸流水。

  倘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无车日”活动再多办几届,恐怕也只是一场华而不实的“独角戏”。(郑曼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丁文蕾】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