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借歌唱比赛带动台湾音乐产业发展

2013年04月27日 14: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4月27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27日刊文指出,目前,歌唱比赛已成为商机无穷的市场,还能够制造不一样的新话题。比赛强调歌唱者的实力和歌曲的品质,这样才会有优质的音乐作品,才能真正带动音乐产业的提升。

  文章摘编如下:

  最近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节目,因为决赛有多位台湾知名歌手,引起台湾媒体注意。像这类的比赛节目,从评审、观众、参赛者、赞助商,到比赛规则、过程、制作、转播,样样都可成为话题。不管是老歌手咸鱼翻生,或是新人崭露头角,藉由话题的炒作吸引大众注意,节目的参与者个个因此获利。歌唱比赛,俨然已成为商机无穷的市场。

  这种现象,若回到二十世纪来看,很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台湾虽然当时也有“五灯奖”这类竞赛节目,但其规模与形式简单,比较像乡镇市民的活动。那时期,大众音乐市场,系以唱片为主流。歌手们密集地推出新专辑,电视、广播天天打歌,听众们耳不暇给。据说,很多唱片公司挑新人,不是看歌艺,而是看长相。即使歌手五音不全,录音室也有办法靠着一句一句、甚至一字一字地修音、重录,完成动听的唱片。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的唱片封面,多半是帅哥美女。综艺节目演唱,则以对嘴居多,敢现场秀真功夫的歌手并不多。许多红歌星常予人神秘感,真正的实力如何,观众也不得而知。

  然而,随着数码时代的来临,民众可轻易上网找到想听的歌,甚至下载mp3,当然也就不一定舍的花300、400元,买一张可能只喜欢一两首歌的专辑。唱片销售一落千丈,唱片公司、唱片行关的关、倒的倒。当年张学友的《吻别》所创下的200万张销售盛况,早已一去不复返。既然流行音乐难以靠唱片生存,只好另辟蹊径,一是积极地开演唱会,赚取门票收入,另一个就是制作比赛节目。后者不仅有华丽的布景与盛大的场面,还能将比赛规则做各种变化,以吸引观众。有的是评审极尽毒舌之能事,有的玩团体赛,有的还让评审担任教练,栽培新人。无论节目内容或者形式有多少花样推陈出新,这类节目都有一个不变的共同性:歌唱技巧是最重要的焦点。犹记《星光大道》爆红时,有人认为这是“全民美声运动”,因为歌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歌唱技巧重要性提高,未尝不是好事。过去大家重视的是歌曲好不好听,现在更强调唱得好不好,实力派唱将得以大显身手。不知不觉间,中看不中听的歌手被淘汰了,转而出现所谓“名模”,以另一种形式满足大众的视觉享受。他们即使转型,大都是担任演员、主持人,或表演其它才艺,但鲜少唱歌,以免自毁形象。

  有人认为,大陆歌唱节目无论歌者、评审或歌曲,有一大半来自台湾,显见台湾的文创实力仍占上风,至少还算得上华语流行歌的中心。这一点并没错,但很少人注意到台湾流行歌曲已有创作力衰退的现象。在唱片风行的年代,新歌需求量高,即使纯为发片而写的歌,也多如繁星。如今唱片市场萎缩,新歌愈来愈少。像《我是歌手》再度唱红的《烟花易冷》、《领悟》等歌,都是3年甚至将近20年前的老歌了。

  培养唱将容易,培养优秀的创作者却困难许多。想维持台湾在流行音乐的优势,就不应忘记刺激新的创作。最好的办法是与电影、电视密切结合。韩剧常常一出戏不下5、6首主题曲,每集反复播放,让人想忘也难。《海角七号》、《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主题曲,曾随影片轰动而大为流行。倘使一时没有热销的影片,在众多比赛节目中,若能多增加歌曲创作项目,或许还能够制造不一样的新话题。别忘了,有优质的音乐作品,才能真正带动音乐产业的提升,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刘新圆)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