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港媒:拨开“丝绸之路”迷雾 看中亚面向何处

2013年11月28日 15: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1月28日电 香港《南华早报》中文网26日刊载《中亚:“丝绸之路”的迷雾》一文,文章指出,“丝绸之路”在“堙没”多年之后,又在不同场合被诠释着、强调着。从现实来看,中亚五国作为“丝绸之路”的东道国,一段时间内将很大精力放在恢复和打通向东的“丝绸之路”通道上,并和中国一拍即合,而在其他节点则困难重重。

  文章摘编如下:

  自古以来,中亚地区在欧亚政治版图上,就充当着枢纽、东道主的角色,中国的、南亚的、波斯的、欧洲的,来自东西方各文明中心的物质、精神要素,通过这个纽带实现通联和交换,而这条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至关重要的纽带,又以“丝绸之路”的名字永垂史册。

  进入近代,先是伊斯兰势力的崛起,帖木儿、波斯、奥斯曼和准噶尔霸权的更迭,继而是沙俄入侵,中亚作为独立势力在欧亚政治版图上暂时消失,“丝绸之路”也逐渐湮没在中亚茫茫沙海中,俨然一个死亡的历史名词。

  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让“中亚国家”和“丝绸之路”这两个尘封已久的历史概念重新复活,20多年间,在不同场合,被不同的人和势力反复诠释着,强调着。

  一“路”各表 争相发言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丝绸之路”就是个国际性、开放性概念,对每个相关国家而言,意义都各不相同。

  古代如此,今天更是如此。在当代,中亚也好,世界也罢,都已不再是当年的格局,而早已进入全球化、“地球村”时代,因此,谈及“丝绸之路”的方方面面,较诸古代更多。

  中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最热衷谈论这一概念的国家之一。2012年上合组织峰会上,前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曾提出,各上合组织成员国要努力建成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能源管道互联互通工程,为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新的内涵。

  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四国时,再次谈到“新丝绸之路”理念,强调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具体提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思的两层内容,即首先,在现代条件下弘扬古丝绸之旅留下的观念、理念,其次,进一步推动中国和中亚各国在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和能源管道等六大领域的互联互通,从而创造现代化、多方位、立体的丝绸之路。

  俄罗斯是在中亚驻军最多的区外国家,又与中亚五国存在历史和现实的渊源,俄联邦政府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将正在建设中、由中国经过中亚和俄罗斯直抵德国杜伊斯堡,并连通欧洲铁路网和港口的“中欧运输走廊”称为“新丝绸之路”,并表示俄罗斯应在“新丝绸之路”上发挥决定性作用。

  作为“丝绸之路”上连接东西、地处枢纽的中亚五国,对“丝绸之路”概念一直津津乐道。2011年,哈萨克斯坦在中国-亚欧博览会上举办“丝绸之路”物流体系发展圆桌会议,并推出一系列“丝绸之路”文艺作品;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举办“丝绸之路”摄影展,同年6月又举办了“丝绸之路”和平之旅研讨会。

  中亚周边的伊朗、阿塞拜疆,甚至尚挣扎在战争与和平十字路口的阿富汗,也对“丝绸之路”念念不忘,这些国家的政要们多次表示,自己也是新老“丝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也曾郑重提出“白头鹰版本”的“丝绸之路”方案:2011年秋,美国官方发布所谓“新丝绸之路”计划,时任国务卿的希拉里•克林顿更曾对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巡回访问,以宣扬这个美国版的“丝绸之路”。

  通向哪里是关键

  不论古代还是当代版本的“丝绸之路”,其实质意义,都是沟通各国经济、文化乃至政治交流、联系的通道,目的都是两个,“连”和“通”,即通过“丝绸之路”连通相关国家。

  问题在于,提出“丝绸之路”不同版本的各家战略利益迥异,它们各自的“丝绸之路”版本,自然也大相径庭,确切地说,“连通”理念虽同,怎么“连”、“通”哪里,却是大相异趣的。

  中国所希望的“新丝绸之路”,是通过“上合”各国的密切合作,包括交通、电信、电网、能源管道的互联互通,开发银行、粮食安全合作机制、种子库和农业示范推广基地,能源俱乐部、贸易投资便利化等一系列促进相互经济联系与合作的机制建设,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相互合作,形成“上合”框架内更密切的合作和更通畅的交流,打通欧亚间最近、最便捷的陆上通道,并通过“连通”,维护和促进中国的边境安全和能源安全。

  俄罗斯的“新丝绸之路”,其基本目的是维持沿袭自前苏联的、中亚和俄间的通道、节点之便,并借“新丝路”保持和恢复俄在中亚的传统“存在”和影响。

  而美国,当年希拉里高调推出“新丝绸之路”构思,是打算以阿富汗为核心,将中亚腹地和印度等南亚国家经济带相连,其更重要的目的,是打通美国在南亚各盟国、伙伴和中亚腹地间的交流通道,从而将美国的影响力深入到中亚腹地。

  其它提出各自“丝绸之路”版本的国家,也同样本着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思路构架蓝图,如伊朗的版本依托已有的伊朗-中亚公路和输油管线,意在借这条西方鞭长莫及的内陆通道,缓解因核危机而遭受禁运、制裁、封锁的窘境,加强战略纵深,而阿富汗则是惩于北约撤军进入倒计时,希望搭上“丝绸之路”的顺风车自保。

  各种版本的“丝绸之路”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是强调自己的“连”和“通”,而对其它竞争者而言,却在某种程度上希望“隔”和“断”,目的是一方面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让竞争者边缘化。

  向东、向西或向南

  在“新丝绸之路”话题上最持开放态度的,无疑是东道主——中亚五国自己。

  这五个国家都是内陆国,缺乏独立的出海口和外联通道。不仅如此,从广义上看,这些国家的经济,也需要和区域外更多经济体密切关联,才能获得必要的生存活力和发展空间,正因如此,它们不仅希望“连”、“通”,且希望连通的国家越多越好,如果经过中亚这个枢纽的“丝绸之路”能够四通八达,则枢纽的东道之利自然更加丰厚,且如此四通八达的“丝绸之路”,也会沟通中亚五国和区域外更多经济体间的利益合作,从而使中亚经济更有弹性,更具安全系数。

  苏联解体前,中亚各国的“通联”主要是向西,即和俄罗斯核心区连结,在经济上成为俄罗斯的“卫星”,在资源输出和物资输入上,则饱受俄罗斯“卡脖子”之苦;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一方面维持向西通道,另一方面开辟了通往伊朗的南向通道,部分缓解了“丝绸之路”出口单一的问题。

  近年来,中亚各国将很大精力放在恢复和打通向东的“丝绸之路”通道上,并和东方大国——中国一拍即合。

  2010年,中国超过欧盟,成为中亚最大贸易伙伴,次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400亿美元的历史高点,其中占主要份额的,正是石油和天然气输送。

  2006年7月29日,西起哈萨克斯坦阿塔苏,经中哈边界阿拉山口口岸至新疆独山子的中哈-阿独石油管道全线贯通投产,自此中哈原油贸易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截止2012年11月30日,累计向国内输油4991.7万吨,贸易额高达321.54亿美元;

  2009年12月14日,西起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边界, 东至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穿越中、土、哈、乌四国,长达10000公里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正式投产,年设计输气量300-400亿立方米,可保障中国长三角、珠三角沿线4亿人口生活燃料供应,并令沿线中亚各国的经济、就业受益。

  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工业门类齐全,轻工业尤其发达,而中亚各国尽管经济有一定基础,但“重重轻轻”的“苏联综合症”并未完全消失,而在某些领域、部门又有其优势和独到之处,互通有无,开拓彼此市场,可实现双赢、互利;中亚是连接东西方古老“丝绸之路”的行经地,又是欧亚大陆桥的要冲,确保这条经济命脉的畅通,对彼此而言都十分重要。

  对于中亚四国而言,向东的“连”和“通”意义自然重大,这不仅摆脱了传统线路出口单一、易被卡断或要挟的弊端,也使中亚首次直接和一个国际能源需求大户 “无缝对接”,而无需经同样盛产油气的邻国中转,这对中亚四国的经济安全无疑是有益的;

  对中国而言,能源进口依赖度与日俱增,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和不断提高的城市能源消费水准,决定了能源安全在中国国家战略中不断提高提升的重要级数,而打通向西的油、气通道,对于实现油气来源多元化,避免在几个能源全球运输节点上受制于人,无疑是有极大意义的。

  而其它几个方向,目前看来都存在一些麻烦

  向西通往俄罗斯的通道、节点基础完善,但经过苏联解体后20多年的发展,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在经济互补方面已出现明显裂痕,类似中亚-中国那样互补互利的 “经济带”已残缺不全,以资源出口为支柱产业的俄罗斯并不缺少中亚油气资源,也无法提供中亚所需的各种工业产品,相反,中亚国家通过“向西”渠道向第三方出口油、气,反倒要多付一层成本,多担一份风险。

  向南的“波斯线”在苏联解体之初一度被中亚各国寄托希望,但如今却相形见绌——“丝绸之路”的意义在于“通”、“连”,而伊朗却正被“遮断”,“丝路出口”的意义,自然暂时会大打折扣。

  至于美国,其“新丝绸之路”既不“通欧”,也不“联华”,却意在促进中亚和南亚的一体化,进而让中亚和美国“通联”,但这个方案最大的命门,一是阿富汗,二是巴基斯坦和美国、巴基斯坦和印度关系微妙,巴曾两次切断美国通往阿富汗的军事补给线,三是联军从阿富汗撤军在即,美国版“新丝路”安全形势堪虞,很显然,一条既不安全、又随时可能中断的“连通线”,是很难产生多大吸引力的。

  事实上,“丝绸之路”成为多走向、多通道、多出口的“丝路网”,是最符合中亚和所有相关各方利益的,有关各方应努力协调,找到彼此间利益共同点,从而实现各版本“新丝路方案”的共存和互联互通。(陶短房)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