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欧洲时报:危机过境 贸易保护还存在吗

2014年07月23日 15: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欧洲时报:危机过境贸易保护还存在吗
    图为WTO总干事罗伯托·阿泽维多与世贸组织第九届部长级会议主席、印尼贸易部长吉塔·维亚万出席闭幕式。(图片来源:印尼《国际日报》)

  中新网7月23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近期刊文表示,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为尽快走出危机,各国在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的同时,不断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分析指出,随着新兴经济体各自经济的发展,彼此间的分工调整会慢慢出现,增进彼此差异化,未来形势或有所好转,但由贸易保护引发的摩擦不会陡然消失,仍将伴生相当长一段时期。

  文章摘编如下:

  据统计,从2008年11月至2013年5月,全球共实施了3334项贸易保护措施,其中,仅2012年7月到2013年5月就实施了90 4项。特别是在2012年第四季度和2013年第一季度,全球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分别为127项和125项,是2012年第二季度的5倍左右。

  有专家指出,相较于旧式保护主义,当前的保护主义不仅体现为进口国政府对传统产业的保护,还体现为对新兴产业的保护;不仅体现为制造业领域的保护,还体现为服务行业以及科技领域的保护;不仅体现为产业和产品的保护,还体现为融资和投资方面的保护。这一系列保护的核心在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支撑本国经济利益及其相关产业、行业的技术创新。

  报道表示,具体而言,相较于传统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国家援助和政府采购措施“登堂入室”。为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普遍实施了“再工业化”政策,以解决国内实体经济空洞化、出口减少、就业不足等问题。各国政府鼓励本国企业将工厂搬回国内,避免在海外投资,投资保护主义风险随之增加。典型者如美国的“再工业化”。奥巴马曾自豪地宣布:“卡特彼勒公司正在把工作机会从日本迁回美国;福特正在把就业机会从墨西哥转回美国;今年,苹果也将在美国本土重新开始生产Mac电脑”。

  与此同时,很多国家实行了各式各样的“产业政策”,包括进口替代政策,要求外资进行技术转移,以及对特定行业进行金融支持等措施。

  在贸易保护主义的对象产品上,由于信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稀缺资源成为被保护主体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被视为带动世界经济走出低迷的重要引擎,该领域产品由此成为贸易保护的重灾区。

  与此同时,受低碳等概念的“启发”,一些保护主义的新借口也随之出现。如,一些发达国家凭借环保技术优势,以节能减排为口号,提出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概念,碳关税、碳标签、碳认证等“三碳”问题便应运而生。

  发展中国家警告,一旦征收碳关税,发达国家可能利用现有的国内标准来计算进口产品的碳排放量,这将使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高碳产品面临被征收高碳关税的风险,打压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竞争力。

  世界银行报告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出现的贸易保护措施,对新兴经济体制造商造成的冲击最大,且大多数贸易壁垒是发展中国家之间互相设立的。

  有观察者指出,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呈增多趋势,并呈现出以下新特点:除了常用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和制裁外,还以保护知识产权和国家安全审查等为名,将其他新兴经济体产品排除出市场。贸易保护手段也有了新的发展,比如加强对进口许可的管理、国家安全审查、逼迫他国汇率升值等。

  “从新兴经济体的目前发展水平来看,主要依靠价格和数量取胜,产业结构更多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差异性低而同质性高,大家都可以生产,相互之间竞争激烈。所以,降低价格成为彼此竞争的主要手段,可替代性强,引起贸易摩擦和限制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副院长屠新泉指出。

  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保护主义已经引起新兴经济体内部的高度重视。今年5月份,包括乌克兰、智利、哥伦比亚等在内的5个新兴经济体向世贸组织发起对巴西贸易保护主义的投诉。

  专家普遍认为,随着新兴经济体各自经济的发展,彼此间的分工调整会慢慢出现,增进彼此差异化,未来形势或有所好转,但由贸易保护引发的摩擦不会陡然消失,仍将伴生相当长一段时期。(石岩)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