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华人的根情节

2014年10月15日 15: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这些日子,常常梦到写《根的系列》。一晃20多年,退休也有好长的一段日子,新交旧识见到笔者,还是会提起《根的系列》。

  《根的系列》是笔者在《新明日报》打工时的“饭碗”,写了五年多,快到300篇。那天在德明中学和学生讲历史,老师介绍我时,手上还拿着几本《根的系列》。在八百多个学生面前,老师说他当年常看《根的系列》,新加坡许多侧面的历史,在正史里找不到的,都在《根的系列》里。

  笔者听了心里波涛汹涌,那几年走街串巷,到处访问,每篇文章都是从年长者口中得来,为新加坡的历史添枝加叶,补充增色,到今天还没被人忘记,一番心血,没有白费。

  《根的系列》1986年1月14日“开张”,写的是《当年王老五,家在公司楼》,接下来写《细数鱼尾狮扎根的岁月》《晚晴园最早的主人是谁》,后来又写了《海南共产鸡》《舞女办学校》《妈姐梳起未必不嫁》等,都是读者爱看,报纸上第一次出现的民间史料。

  于是,读者和《根的系列》有了浓厚的感情,哪里有什么“根”值得“寻”,哪里的乡村就要消失了,读者一通电话打进报馆,《根的系列》便马上去追踪。

  有一次,接了读者的电话,知道义顺的海南村被征用,村里只剩最后一户人家,这两天也要搬了。趁未搬之前,我和摄记陈星光赶到海南村去。告诉我们这个消息的是老友黄雅辉,他也是义顺区的社区领袖。那天,下着雨,也是他带我们到村里。雨越下越大,我们都淋湿了,几只野狗汪汪在吠,地上到处是被风吹倒的树干和叶子。雅辉说,村里最后的那户人家,就在前面,到他的家避雨吧。

  我们快步走到那户人家的门口,看到一个老人在收拾东西。雅辉敲了几声门,里面没有反应。雅辉以为老人听不到,再敲门,这次敲得比刚才大声。还是没有回应。雅辉对我说:“老人是你的同乡,你用家乡话试试看。”于是,我用家乡话叫了一声“伯爹”,里面果然有反应了。老人一脸严肃的表情,抬头看着我。我说:“外面下大雨,我们想进来避避雨。”老人大声说:“这还要问,下雨就进来躲雨吧。”后面又多加一句埋怨的话——“太不懂事了”。

  进了屋子,我用海南话和老人交谈,他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我说想找一些村里的旧照片,也许是乡情浓于酒,他马上把前面的大皮箱打开,拿出一本有点破烂的大相簿,里面装满海南村几十年前的老照片。当时的许多部长,都来村里参与种树除草等活动。他说:“喜欢的就带回去,用完后还给我。”

  我连声道谢,心想今天雨中访海南村,虽然满身淋湿,还是值得。这段往事,已过了几十年,还常在我脑海里跳跃。(王振春,文章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编辑:马君豪】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